判斷一部古裝劇故事發生的年代,我們除了可以根據主人公以及歷史事件外,對于一些制作精良的作品,有時候還可以依據其中的服飾特征。
服飾最初是為了避寒和遮羞,而隨著等級的出現,它越來越成為身份和禮制最為外在的表現。
《論語》中記載了一句孔子評價管仲的話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可能會被蠻夷統治,就不得不和他們一樣,穿左衽的衣服了。古代的服飾往往采取前交領的款式,究竟是向左交,還是向右交,左衽、右衽
這就是中原與蠻夷的區別。中原人尚右,右衽遂成為漢族的象征符號之一,而左衽除了象征少數民族的統治,在后世又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都可見左衽,這是表明陰陽有別。
在形制上,衣裳最初指的是兩件:上衣和下裳,殷商時期上衣和下裳是連在一起的,到了春秋時期,二者才逐漸分開,而且男子為了騎馬方便,也才逐漸不穿像裙子一樣的裳,而改穿褲子,被稱為“绔”,而“紈绔”就是絲絹制成的套褲,中國很早就發明了絲綢,但像綾羅綢緞等絲織品都只有貴族才能消費得起,所以后世往往用“紈绔子弟”形容貴族少爺。
服飾除了款式能夠表明正統意識,區別華夏與蠻夷外,乃至通過材質區別等級外,它的顏色的變化,尤其是統治者推崇的顏色,往往與改朝換代后意識形態的建構有關。衣裳在先秦時期就和治理天下聯系在了一起。我們的民族是一個重色彩的民族,殷商尚白,因而在《詩經》中,白色往往象征著殷商遺民,如《白駒》中提到“皎皎白駒”,就是暗示殷商遺民的到來。沈從文編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介紹了商代的服飾特點:素色,短衣小袖。
到了周朝,既有殷商短衣小袖的沿襲,又有寬衣大袖的創制,而且王室有了專門管理服飾的官員,以服飾區別等級的特征更加鮮明,周朝最高的禮儀服飾是冕服,用于祭祀典禮,冕服上繡有章紋,冕服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朱色,諸侯為黃朱色,天子在隆重典禮時還要穿赤色的鞋,這都可見周人對紅色的推崇。
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興起,古人把青、赤、白、黑、黃這“五色”以及東、南、西、北、中這“五方”與木、火、金、水、土“五行”相對應。秦朝認為之前的周是火德,自己發跡于渭水流域代替了周,是以水滅火,所以秦人認為自己是水德,而五色中黑色與五行中的水對應,所以秦人尚黑,穿黑色的龍袍。
按照五德終始說,漢朝取代秦朝,應屬土德,因為土德克水德。而且土色黃,故漢朝應尚黃色,而實際上漢朝初期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漢高祖劉邦認為自己從南方沛縣起兵,在方位上,南與五行的火對應,所以劉邦認為自己的幸運色是紅色,所以他的龍袍是在黑的基礎上加赤紅。到漢文帝劉恒時,漢朝皇帝的龍袍才正式使用黃色,但也使用黑紅。
后來唐高祖下令黃色為皇家專用顏色,從此黃袍成了王室專用,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黃袍正式成為了當皇帝的代名詞。
到了黃色,最高統治者主尊的服飾顏色被確定了下來。而從曹魏的曹丕開始,到了唐宋時期,官員職位的大小品級逐漸可以從官服的顏色上來區別了,如《新唐書·車服志》和《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代三品以上著紫色,因而后世常用“紫袍金帶”代指高官,此外,四品的官服是深緋,五品的官服是淺緋,六品的官服是深綠,七品的官服是淺綠,八品的官服是深青,九品的官服是淺青,我們學過白居易的《琵琶行》,最后一句說:“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說自己是江州司馬,穿的是青衫,應該是八九品,官職不高,后人也逐漸就把“江州司馬”引申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宋代基本承襲了唐代的官服色彩等級,只不過綠色成為了末流。元明兩代,在民間,綠衣又往往和低賤的職業有關,《元典章》規定,妓女必須穿綠衣服,裹綠頭巾,妓女被看成是不貞潔之人,所以后來人們就用綠帽子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
到了明清時期,官員的服飾顏色逐漸趨同,為了進一步區別尊卑等級,人們又開始在紋飾上作功課。唐宋時期的官服上有“花”的紋飾,但主要用于裝飾,而到了明清時期,則出現了各種飛禽走獸的紋飾,這些紋飾主要用于區分官員的等級。
據《輿服志》記載,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將官服繪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
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象征著仙風道骨和長壽,又鶴立雞群,有著超出同類飛禽的高貴。
文官二品緋袍,繡錦雞,象征著威儀和顯貴。
文官三品緋袍,繡孔雀,象征著吉祥、文明和富貴。
文官四品緋袍,繡云雁,象征著春去秋來,飛行有序,以佐天子。
文官五品青袍,繡白鷴,象征著行止嫻雅,有條不紊,不急不躁,吉祥忠誠。
文官六品青袍,繡鷺鷥,象征著百官班次。
文官七品青袍,繡溪敕,象征著堅定忠心,兢兢業業。
文官八品綠袍,繡黃鸝,象征著飛黃騰達。
文官九品綠袍,繡鵪鶉,象征著“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
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象征著勇猛。
武將三品緋袍,繪老虎,百獸之王,象征著王者的智慧。
武將四品緋袍,繪豹子,亦象征著靈敏快捷。
武將五品青袍,繪熊,象征著陽剛。
武將六品、七品青袍,繪彪,象征著對敵兇殘。
武將八品綠袍,繪犀牛,象征著兵器犀利。
武將九品綠袍,繪海馬,象征著國家江山的穩定。
現代我們罵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的時候,常用“衣冠禽獸”形容他,這個詞很容易和禽獸不如的“禽獸”混淆,以為是指穿著衣服帶著帽子的禽獸,實際上,最初這個詞指的是衣服上繡著飛禽走獸,而在古代,只有當官的才有資格穿這樣的衣服,“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古時候,能衣冠禽獸其實是很多讀書人的追求和夢想。但因為后來貪官太多,“衣冠禽獸”這個詞漸漸由官員的代稱變成了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貶義詞。順便說一下,我們熟悉的另一個對官員的代稱是“烏紗帽”,唐時,官吏流行穿圓領窄袖的袍衫,帽子流行“幞(fú)頭”,幞頭有四帶,二帶系腦后,二帶反系頭上,曲折附頂,這是一種用黑色紗羅做的軟胎帽,也就是后來俗稱的烏紗帽。宋代的帽子比較有特點,烏紗帽被加上了兩個帽翅,長翅帽的發明人據說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后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于是他就在幞(fú)頭紗帽后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來越長,這樣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并排坐著談就困難了,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了。
但并不是官越大帽翅越長,現在去開封旅游,當地的導游還會跟你講包拯的帽翅最長的原因,據說是包拯上朝議政過多,百官非常排擠他,上班時常被故意擠到后面,仁宗下令將包拯的帽翅加長,誰要碰到重罰,自是無人再敢擠兌他。明朝的烏紗帽帽翅有了變化,帽翅直挺,呈橢圓狀。
到了清代,就是大辮子加頂戴花翎了,烏紗帽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用烏紗帽代表官位的傳統還在。
清軍入關后,清王朝主要承襲了明代官服的樣式而略有所變化,官員的服飾都統一為石青色,服裝的前后各有一塊補子,上面有圖案,和明朝差不多,被稱為“補服”,清官員的服飾顏色最終統一定型了,區別的標志只剩下了補子上的圖案。
古代服飾的顏色搭配主要是為了區別等級,或將自己的朝代與前朝區別開來,或將皇帝與蕓蕓眾生區別開來,以嚴格的等級服飾來顯示皇帝的尊貴和威嚴,或用于官員們區別官職品級的大小等等。而我們現代講求衣服的顏色搭配,往往只是出于審美的角度,以協調人與周圍的環境。比如從體型上來說,較胖的人適合深黑色,可以修身,較瘦的人則適合亮色,顯得輕快,白皙皮膚適合黃色、藍色以及淡橙紅、檸檬黃、蘋果綠、紫紅、天藍等亮色彩的衣服,顯得明艷照人,深褐色皮膚的人不適合藍色,而適合穿墨綠、棗紅、咖啡色、金黃色的服飾,顯得高雅,皮膚偏黃的人則適宜穿藍色以及酒紅、淡紫、紫藍等服飾,顯得亮白。此外,在不同的場合,我們也可以調整我們的服飾搭配以與環境相適應,如野外活動或體育比賽,可以穿色彩艷麗一點的服裝,給人以熱烈、振奮的美感;在正規會議或業務談判時,可以穿色彩莊重、素雅的的服裝,可顯得精明能干而又不失穩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