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國后,針對全國長期戰亂,采取一系列休養生息,推廣柔棉種植。工商業不斷發展,各生產技術進步,染織業空前繁榮,棉紡織業發展室明代織物紋樣豐富多彩。禁胡服,對蒙古生活習俗加以否定,整頓和恢復漢族禮儀。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始,年號洪武,自太祖開始,服裝仍參照唐宋舊制,用了三十年明代服制確定。——《明實錄》記
服裝演變傳承
明代建立之初,服飾制度的專制嚴厲較之前的朝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重塑民族自尊心和禮儀,去除少數民族的影響,朱元璋制定了許多關于服飾的條令力求恢復漢族服飾,并且禁胡服、胡姓、胡語,試圖消除蒙元的遺風。服裝在這一時代是封建禮教的載體。明代的服飾制度繁雜細致,不得逾越,這種專制使得漢服傳統得以恢復。
“上取周漢,下取唐宋”
根據漢族服制做出新的規定。首先表現在冕服制度上,玄端之制和深衣之制保留,明世宗和內閣輔臣張璁參考古人所服“玄端”特別創制了燕弁服。自漢明帝將玄端朝服改為朱衣朝服以后,沿襲到明朝。
不過有些小的用物習慣,明代也有繼承,比方說明憲宗戴寶石頂大檐笠子帽,就是元代笠式鉚之遺制。
服飾審美形態
明初大多遵守政府規定穿“青布直身”,但后來,許多人都不是用布,而是用絹、綢等華麗面料來裁制,顏色也由單一的青色轉而出現了沉香色、元色、醬色、玉色、淡藍等,款式變得愈來愈長,尤其是衣袖非常肥闊,以至于民間諺語這樣形容:“綿綢直綴蓋在腳面上”,“二可怪,兩只衣袖象布袋。”
除了貴婦以外,平民女子都身著素色,衣飾初尚淺淡,有時甚至就只是素白,不準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等顏色,但論其質地,有織錦緞、妝花緞、暗花緞、素緞等等。
“世俗化”————
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建立政權后,采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措施,使得工商業不斷發展,各行業生產技術都有了進步。
市民階層的興起之后所形成的審美趣尚成為明代一般服飾的審美取向。“大袖衣和直身袍上自皇帝下至士庶閑居禮見均可穿著”反映了服飾審美趣尚從“儒雅化”走向了“世俗化”的演變。
“世俗化”的審美文化來源與一眾較為通脫,隨便和寬松的歷史文化環境。
明代的官服與男裝基本以圓領為主,這是恢復漢服的舉措之一,這種服裝款式始于明代,宋代服裝沿用圓領袍衫,后被遼夏金元的少數民族文化取代,明代朱元璋力求復古,提倡恢復漢族特色。衣領的這種圓形很像盤子形狀,所以又稱“圓盤領”,圓領衣叫做“盤領衣”。
圓領衣在明代是以明文形式規定的,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文人,富商各個階層都穿著,只是圖案色彩有不同的規定。
“補子”制度被明文規定下來,改“章服”為“補服”算是明代服飾上的一大改革。
在明代以前,就官服上的圖案方面,多用十二章紋來區別皇帝大臣的尊卑貴賤,唐代時出現“補子”的前身雛形,明代,除皇帝,太子,親王的冕服還繼續享有十二章紋外,文武官員的服飾則以飛禽走獸圖案的“補子”代替。洪武二十四年,制定品冠補子紋樣。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成為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
服裝樣式和種類仍繼承漢族傳統,女服的發展變化表現在上下衣裙的比例上,上衣明顯長,減少褥裙的長度。從視覺上拉長人體的比例,使人豐腴而不失修長。明代初期女裝比例還屬于上短下長,后來慢慢變成上長下短,上衣增長至二,三尺,一直垂到裙擺,而里面的裙子只露出二,三寸左右。
比甲、長裙以修長為美,是明代女裝的典范。
中國在十六世紀末逐漸使用紐扣帶,紐扣在明代取代纓結,帶結而大范圍使用。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在服裝上的創新表現。
明式服裝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佳飾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這些佩飾統稱雜佩。
明代崇尚淳樸節儉,并且有嚴格的制度約束,服裝顏色根據等級不同有不同的規定。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明代貴婦的服色按規定用真紅,雅青,黃色,士庶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色。明代中后期人們思想的解放使人們沖破封建專制束縛,著裝上越來越趨于艷麗華美,染色技術也越來越豐富。
明代是重視恢復漢族傳統服飾的朝代,同時又是一個具有鮮明的反傳統特色的朝代,名目繁多而又因時變異的特色,充分展示了明人極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一個角度反映出明代服飾的不拘一格、宏富大氣。
各階層服裝樣式
明代對于整頓和回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男子服裝以袍衫為主,官員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袍前的圖案和顏色用于區分官階,戴四方平定巾也是當時的時尚。
皇帝禮服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每件衣服都裝飾不同的十二章紋。如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皇帝常服又稱翼善冠服,即頭戴烏紗折上巾(又稱烏紗翼善冠),身著盤領、窄袖(明中后期袖型逐漸肥大)、前后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翼善冠分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個主要部分,后上上加上二龍戲珠裝飾。
洪武皇帝所穿乃明前期皇帝常服,風格較明后期簡潔,烏紗翼善冠 黃色團龍窄袖圓領袍紅色交領衣。
萬歷皇帝所穿常服乃典型明中后期風格,紋樣較明前期增多,烏紗翼善冠增加了紋飾,黃色圓領袍增加了色彩和紋樣(加入了十二章紋),兩肩圓形紋樣紅色者為日紋,白色者為月紋,袖子變寬,其上可見華蟲(紅腹錦雞),其余章紋見于袍服其他部位。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公服、常服、賜服等。
朝服:文武百官在祭天地、慶禮、正旦冬至等重大場合穿著的服裝,頭上戴梁冠,著赤羅裳,青緣青飾,以冠上的梁數區別官品等級,飾物以玉為貴。
朝服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裥。所繡紋樣,除胸前、后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制成的寬邊,當時稱“擺”。
公服亦為袍式,以袍的顏色,袍上繡花之花徑大小以及腰帶的質地分辨品級。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纻絲或紗羅絹制作。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繡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幞頭。
常服:官員平日里在本署衙門辦理公務,則穿常服。常服的規制是: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洪武二十三年,指定文武官員常服的長度:文官,白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
賜服:蟒服是一種僅次于龍袍的顯貴之服,原因在于蟒紋近似龍紋,較龍紋少一爪。明代蟒衣最早為皇帝賜近臣穿著。蟒紋按形態分坐蟒、行蟒,按數量分為單蟒、雙蟒,以坐蟒為最重之服
飛魚服是明代特有的服裝,服裝上飾有飛魚圖案,正面和背面圖案排列相同。飛魚紋似蟒紋有兩角,加上魚鰭、魚尾。飛魚為皇帝賞賜心腹所穿,是一種榮耀的標志,僅次于蟒服。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制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制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儒士文人大多穿一身藍色或黑色的長袍,也叫直裰,這種袍子衣身寬松,衣長一般到腳面、袖子肥大,袖長也一律過手,四周鑲有寬邊。與直裰相配的,通常是儒巾或四方平定巾。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士人平時還喜歡穿著道袍、直身、直裰等交領袍服。
明代士人的冠帽,以四方平定巾為主,也有戴“皂條軟巾”的,后垂雙帶,俗稱“襦巾”。
網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來束發的網子,象征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
六合一統帽,用六片羅帛拼成,多用于市民百姓,相傳為明太祖所制。倡導一統山河,故取六和一統、天下歸一之意
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
農民只許穿用綢、紗、絹、布。若是農夫可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老農的衣制,袖長要過手;庶人衣長,離地5寸,袖長過手6寸,袖樁廣1尺,袖口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