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準大學生接觸社會形式新穎
網上開店做漢服 博物館里畫紙扇
考上大學,這個暑假應該好好歇歇了吧?不少準大學生給出的答案卻是“No”。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利用暑假接觸社會,而且,不管是打工還是創業,形式都十分新穎。
高中時期迷上漢服的范虹宇近日在“咸魚”網絡交易平臺上開了個店,售賣自己手 愛好者前來聯系和詢問,想要購買的人排起了隊。但范虹宇每周只接兩單,她更希望自己可以有充裕的時間來慢慢“打磨”每一件漢服。
為了確保質量,范虹宇還找來了裁縫師傅幫忙,每當制作遇到瓶頸,她就找師傅們咨詢,從而加以改進。她的漢服定價在100到200元之間,扣掉付給裁縫師傅的工資,每賣出一件衣服實際只能賺二三十塊錢。
制作過程中,范虹宇細心地用手機把制作全程拍攝下來,方便客人的監督。她還把這些視頻傳到網上,以此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漢服、喜愛漢服。
即將就讀曉莊學院的于秋彤則在南京科舉博物館的茶館里打起了工。
老板要求于秋彤在賣茶葉時要講出一些專業知識,但對于這個喜愛中華茶文化的姑娘來說,這并不算一件難事,“我平時就懂一些茶文化,看過不少講茶道和茶葉的書,也看過很多相關的視頻,所以感覺挺輕松的。”
上個月的15日和28日,分別有兩批來自臺灣的大學生旅游團來博物館參觀,于秋彤都主動報名參與了接待工作,她需要和其他接待員帶領來訪者了解南京本地文化和科舉知識、茶藝、毛筆字文化、雕版印刷等。
第一次參加這樣活動,于秋彤有些緊張,為了做好工作,她提前去學習了如何拜孔子像和做紙扇,“扇子分為扇骨和扇面,在扇面寫好毛筆字或畫好畫后,將扇面稍折疊,拿出扇骨,將扇骨上兩根大骨向下旋轉……”提前做過功課的她,在提起如何制作紙扇時滔滔不絕,顯得細致又熟練。
“做紙扇畫扇面的時候,有的人特別認真,在手機上搜了別人的毛筆字慢慢臨摹;但也有人用手蘸了一下墨團,在扇子上印了個手印就結束了。”她認為這是她打工過程中很好的收獲,“在這里可以遇到很多不同的人,既增長了見識,也提高了和人溝通的能力,這能為我以后上大學、走向社會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