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身紫花,綠眉紅嘴……”一個個小腦袋認真地埋著,口中念念有詞,讓人不禁產生好奇。原來,這是“揚文小課堂”的孩子們正在專心致志地制作紙質“漢服娃娃”。暑期,揚州大學文學院“經典傳習社”志愿者,攜漢服文化秀走進社區,和留守兒童一起領略漢服之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小朋友們,大家知道漢服的形制都有哪些嗎?”小老師張琳向孩子們拋出疑問,并為孩子們一一區分衿、衽、襟、裾、袪等的不同。“衿,指古代服裝下連到前襟的衣領;衽,指衣襟;襟,指衣服的胸前部分;裾,指衣服的大襟或衣服的前后部分;袪,指衣袖。”張老師仔細講解,并輔之以圖片、實物,孩子們聽得特別認真。
通過將圖片和真正的服裝進行對比,孩子們對曲裾、襖裙、圓領衫、褙子、襕衫等有更形象直觀的感受。為了讓孩子們能零距離接近漢服,小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嘗試用彩紙做出屬于自己的紙質漢服。孩子們一點點折出漢服的上衣,用自己喜歡的彩紙裁剪出不同款式的儒裙,再為自己的漢服加上衣領、腰封,一件美麗小巧的漢服就做成了。“草綠披粉而和”、“黃身紫花,綠眉紅嘴,顯得鮮妍”……古時的配色莊重不失美感,讓孩子們感到十分驚艷。“漢服真好看,我們要將它好好傳承下去。”一位小女孩一本正經地說。
活動負責人張遠影接受采訪時表示,漢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弘揚華夏文化,幫助孩子們對古典漢服有更形象、更直觀的認識,并進一步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