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鳳冠霞帔這個詞大概是無人不知的,但事實上,鳳冠這個詞針對具體冠的種類,就有點語焉不詳了。冠在古代女性的裝飾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一個女性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鳳冠霞帔這個詞大概是無人不知的,但事實上,鳳冠這個詞針對具體冠的種類,就有點語焉不詳了。冠在古代女性的裝飾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一個女性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簡單地介紹一下女性的冠在古代的種類,冠在過去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禮服冠,另一類是居家佩戴的冠子。其中禮服冠又分為大禮服冠和常服冠(即常禮服冠)。
北朝的花冠,與其說是鳳冠,不如說冠的原型的重點是這些花枝型的裝飾
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冠的殘件,由金銀、寶石和珍珠所構成的花飾
大禮服冠是最隆重的頭冠,比如像這次蕭皇后修復的冠子從規格來看,應該就是大禮服冠。大禮服冠搭配翟衣,這套體系形成于唐代,一直延襲至明代。宋代皇后戴龍鳳珠翠冠,命婦為花釵冠。不過明代在制定衣冠禮儀的時候,認為過于繁瑣,于是本來是命婦也有的部分則被取消了,大禮服冠只有皇后可以佩戴。
南宋高宗吳皇后翟衣像,龍鳳珠翠冠。大禮服冠通常體積偏大,類似西方的冕冠或教皇冠,落口在額頭,覆于頭頂
常服冠,是次于大禮服冠的禮儀冠飾。宋代以前的服制與后世有一定的差別,比如裙襦繡?(繡?,即指當時裝飾華麗的半袖),到了唐代又稱為半袖裙襦。在唐代的一張石刻畫像中,皇后模樣的女子,身穿裙襦繡?,頭上戴著鑲滿珠寶的冠子。
不過在唐代之后,這類禮服逐漸地退出了使用。宋代對于禮服制度的奠定是有著決定性的時代,比如后世的常服——大衫霞帔,他搭配的即常服冠。這類的冠子通常比大禮服冠要小,束于頭頂。明代皇后所戴為雙鳳翊龍冠,妃為鸞鳳冠,這類冠子,在古文獻中又常被稱之為特髻。
明神宗孝靖皇后的雙鳳翊龍冠,但冠子的外形相較明初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命婦則戴翟冠,翟事實上就是山雞。在古代人看來,這種鳥的級別比鳳都要高。翟又稱山松,翟冠也稱為山松特髻。命婦所對應的等級看冠子上的翟的數量,比如皇妃與親王妃為九翟冠,一品夫人為八翟冠,二品夫人為七翟冠,三品淑人(三品命婦的稱謂)為六翟冠以此類推。
曹國大長公主像(朱元璋姐姐),這張像應為后世所繪,雖然畫中人是明初生人,但這里的衣飾事實上是晚明時代的,她所配戴的九翟冠是命婦中級別最高的,明代后期冠子的體積在不斷變大
值得一提的是芙蓉冠。五代的馬縞認為芙蓉冠始于秦始皇時代。不過他描述的那段文字,總體而言并不接近始皇時代的狀態,倒更像是唐代的流行。
明代唐寅《孟蜀宮伎圖》中戴芙蓉冠子的女子。在繪畫中,細節不是完全隨意的,比如戴芙蓉冠的一定是與宮廷或者貴婦有關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