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香港前特首、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身著 參加了第七屆香港國際華服節暨第九屆夫子廟會開啟儀式,并鼓勵更多人能夠穿著傳統服飾,參加重大活動:“正裝不一定是西裝加領帶,今天,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動,正裝包括參加者本國的傳統服飾。”
今天很高興同大家一起出席第七屆國際華服節的開幕禮。看到在場這么多人穿著有不同華夏風韻的服裝,令人深深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廣博。
源遠流長的文明
中華民族有不間斷的悠久歷史。作為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為人類留下了很多瑰寶,其中之一是華夏服飾。我們的祖先最早發明養蠶取絲和紡織絲綢,而由于絲綢做的服裝可以長期保存下來,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中華民族古代服裝的實物憑據。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就出土了數十件兩千多年前的絲織品,其中一件是素紗襌衣,依舊保存完好,是目前出土最薄、最輕的古代絲綢。
文化交流
中華文化包容、兼收并蓄,而且歷久猶新,這些特質在華夏服飾中也有充分體現。舉例說,唐朝對外開放,和周邊的地區有頻密的交流,原本闊袍大袖的漢服,到了唐朝就采納了中亞等地區的風尚,時髦女性開始穿著窄袖衣衫,長安上層婦女也十分流行披搭波斯式樣的披肩,用今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的語言來說,古時中外服飾設計的交流,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一環,而華服節就是很好的交流平臺。
華服與歷史
夫子會舉辦的“國際華服節”,今年已經是第七屆,目的是推廣社會對華夏服飾的認識,了解豐富燦爛的華服文化,以及和服飾有關的歷史、藝術、禮儀、文化內涵等。每個朝代的服飾各有特色,身上一件華服既代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歷史,而通過服飾的工藝和設計,更可以了解當代的風尚和技術水平。所以有人說,穿華服就是把歷史穿在身上,讓我們欣賞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穿華服四處去
正裝不一定是西裝加領帶,今天,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動,正裝包括參加者本國的傳統服飾。因此,除了舉辦“國際華服節”,夫子會也借著籌辦其他華服活動,推廣華服,例如:“穿華服四處去”,提倡穿華服去廟宇、去中秋彩燈會、去元宵燈會等,以及推動在重大中華節日穿著華服等。
最后,我要衷心感謝夫子會及一眾團體同心協力籌辦這項繽紛多彩的活動,尤其難得的是:籌辦這個活動的不少是年輕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向往和傳承,對促進中外交往的擔當,我表示高度贊賞。最后,我祝第七屆華服節圓滿成功,相信大家會享受這場華夏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