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領右衽,是
標志性特點。
祍,本義衣襟。衣服前襟向右掩,為右衽;前襟向左掩為左祍。
右衽,是古代中原漢族服飾的基本特點。左祍,則是少數民族的服裝裝束特色。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可為證。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右衽的由來
左陽右陰說
古人以坐北朝南、面南而坐為尊者。南方主火,陽氣聚集,而北方主水,陰氣聚集。如此而來,以天頂為分界線,東方(左邊)是太陽上升之位,陽氣上升,而西方(右邊)是日落之方,陰氣上升,故左陽右陰。
另外,早在神話時代,盤古開天辟地,身體化為世間萬物,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這也就對應了左陽右陰的說法。
從穿衣者的角度看,右衽正是左襟壓住右襟,也即陽氣大過陰氣,是為生人,反之,是死人。
漢代尊右說
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方位崇拜。漢代以“右”為尊,皇親貴族稱為右戚,世家大族稱右族或右姓。同樣,右尊左卑也表現在建筑住宅上,豪門世家必居市區之右,平民百姓則居市區之左。因此,漢服才有右衽的衣服制式。
右衽實用說
《禮記·喪服大記》疏曰:“衽,衣襟也。生鄉右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向左,示不復解也。”
交領向右,在右側系衣帶,向左就在左側系衣帶。從習慣上講,大多數人更習慣在右側系衣帶,才有了右衽的傳統,出于方便實用的角度出發。
意樹以古為禮,在中國風服裝設計中,大量運用和保留了漢服右衽的設計元素和創作身影,遵循華夏傳統服飾文化,深諳中華傳統哲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