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點贅肉別慌張,楊貴妃照樣迷死唐明皇”!唐代女性衣著,就是溫庭筠所謂的“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小袖長裙的“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款式,但是作為最隱秘最貼身的衣物,漢服愛好者們又知道多少呢?其實看似保守的古人們,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不穿內褲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熱愛傳統文化的國人喊出了“復興漢服”的口號,意圖恢復傳統的漢人衣冠。
端莊儒雅、飄逸大氣的漢服確實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過談到復興漢服,有個問題可能許多人都忽略了:在傳統的漢服體系里,怎樣的內褲才是最原汁原味的傳統內褲……
內褲這種私密的貼身衣物,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了。最原始的內褲是用堅硬的果殼或堅韌的獸皮制作而成的“鎧甲”,以便保護原始人類至關重要的“軟肋”。在非洲一些原始的部落里,那里的男性們還穿著這種充滿了粗獷野性的原始“內褲”。
而在我國漢朝以前,漢服是沒有配置“內褲”這種衣物的。
從商朝開始,我國傳統服裝“上衣下裳”的形制就已經基本成熟了。所謂的上衣下裳,是由上半身的“衣”和下半身類似裙子的“裳”共同組成。由于古代的上衣比較寬松,可以遮蓋住下身“裳”,所以古人不穿內褲倒也不會太過擔心春光乍泄。但如果動作幅度太大或舉止不合禮儀,難免會丑態百出。在那個時候,古人的標準坐姿都是跪坐,而將兩腿攤開坐在地上的“箕坐”坐姿則會將裙底風光徹底地暴露在他人面前,是極其傲慢無禮的行為。
不管是窮褲還是绔,對于底層人民來說都不夠接地氣。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
犢鼻裈(dú bí kūn)才是最好的選擇。犢鼻裈是一種短小的三角形內褲,和現代的三角內褲看起來很像,只是要寬松一些。由于犢鼻裈屬于貼身小衣的一種,輕易不會暴露在人們面前。不過古代的農夫、仆役或軍人為了行動方便,常常只穿著犢鼻裈在外奔走勞作。成功勾搭寡婦卓文君的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就曾經穿著犢鼻裈和奴仆們一起干體力活,搞得岳父大人顏面大失。
宋朝之后,隨著印刷術的普及和市井文化的發展,春宮畫也廣泛流傳開來,成為人們研究古代貼身衣物的珍貴材料。而在現存的古代春宮畫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時的上流社會男女們似乎很少穿連襠的內褲。當然了,就算開襠的內褲也很少穿……不論男女,衣裙底下都是兩條光溜溜的大腿,想想還挺浪漫的。和現代人的觀念相反,穿連襠內褲這種事兒在當時是很無禮的行為,畢竟連襠褲這種東西是習慣騎馬放牧的游牧民族最早開始玩的,而華夏子孫穿“胡服”自然被視為野蠻無禮的象征了。從明朝流傳至今的一個成語”吊兒郎當“,其實原來寫作”diao兒鋃鐺”,至于為何鋃鐺,還不是因為兩腿之間坦蕩蕩……
日本人以唐裝為藍本,改造出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和服,也保留了漢服不穿內褲的傳統。在古代不從事體力勞動的上層階級,內褲不僅不方便解手,還會成為真菌和陰虱滋生的溫床,嚴守華夷之辨的中國人更是對來自游牧民族的連襠內褲敬而遠之。由于缺乏現代的三角內褲,民國時期的時髦女郎們穿的旗袍,開叉是不可能開到腰的。如果真的那樣做的話,不是露出老式內褲的布邊,就是要冒著春光乍泄的風險。
國人普遍穿上現代樣式的新式內褲,那是更晚些時候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