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泱泱中華,數千年的歷史,細數個個朝代,先秦渾厚、兩漢大氣、兩晉風流、六朝風采、唐風傾國、宋明流韻。每一時期的婚禮儀式和習俗既一脈相承,又各有韻味。
泱泱中華,數千年的歷史,細數個個朝代,先秦渾厚、兩漢大氣、兩晉風流、六朝風采、唐風傾國、宋明流韻。每一時期的婚禮儀式和習俗既一脈相承,又各有韻味。現代人復原傳統漢民族婚禮,大致將其歸納為以先秦兩漢為代表的周制婚禮、以魏晉唐為代表的唐制婚禮和以宋明時期為代表的明制婚禮。
(一)周制婚禮
作為華夏婚禮的源頭,周制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并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周禮婚制崇尚典雅端莊,有著濃郁的神圣感覺和象征意義,不大肆舉樂,不過分慶賀,很簡樸干凈,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新郎服飾】
1.爵弁玄端服(大夫級玄端)——用于正婚禮。
爵弁(寬八寸長一尺二寸帽,前面小后面大,是黑色滾淺紅色邊,用收持笄固定于頂髻),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纁(xūn 一說淺紅,一說橙紅)色下裳用黑色一寸半裙邊,白絹單衣,纁色韠(bì 革質蔽膝),革帶(用以佩韠),大帶(素熟絹,寬四寸,耳及紳緣邊,外玄而內黃色),赤色舄(xì 單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層木底的鞋),水蒼玉純組綬,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級別)——用于婚前禮和婚后禮。
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黃裳,白絹單衣,爵色韠,大帶(白繒為之,紳部緣黑繒邊。士紳長三尺)。
玄端服的服飾語言在于無文飾的端直方正,故此,建議不要在新郎禮服上用明顯的紋樣,即使用,也務必用暗紋。
【新娘服飾】
1.正婚禮時著純衣纁袡禮服(纁紅色衣緣的玄黑色絲質深衣)。
頭戴“次”(一種編好的假發),以“纚”(寬二尺二長六尺布帛)束發,插著一尺二長的笄。母親誡女時給她腰間系上叫做“縭”的帨(shuì)巾(拭手的巾帕)。新娘登車時由從者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jǐng)的御塵罩衣。
2.婚后禮同夫婿見舅姑的時候則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以生絲織的黑色衣服)。
新婦的發型:根據彼時的資料,可知當時女子有以飄帶束在發端使其飄垂的習慣,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綢直如發……彼君子女,卷發如蠆……匪伊垂之,帶則有余;匪伊卷之,發則有旟(yú)。”
周制婚禮整個儀式寧靜安詳。但安靜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許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美的儀式,映照出一個久違的文明氣息——那是純正、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二)唐制婚禮
男子著紅色婚服,女服“花釵青質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則從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飾以以金銀琉璃等釵飾。大膽的色配沖撞,不愧是絢麗的大唐氣象,同時也造就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輕吟的古樂和著淡雅的燭火,在黃昏漫天的霞光中,身穿鳳冠霞帔的女子端坐鳳輦款款而至,男子身著麒麟補子官服風度翩翩,翹首相盼,紅地毯旁的數十個“女官”、“武士”和“侍女”擎起了燈籠,隨著韻律翩然起舞……
唐制婚禮與之前的古華夏昏禮,最大的區別在于服飾與舉樂等方面。
唐韻婚禮的特色是注重儀禮、蘊含文化、動靜相宜,禮樂相合。華麗富貴的錦繡霓裳,傳承千年古城悠遠歷史的婚俗。
(三)明制婚禮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家之大事在婚與喪。一個朝代的婚俗是最能代表其時期民間風俗、文化及服飾、禮儀的,明代庶民如何舉行婚禮我們無緣親見,也無圖畫傳世,幸得凈蓮滿堂(一家制作中國傳統服飾的手工作坊,由梁海靜與梁曉野姐弟開辦)復原了明制婚禮的“親迎”片段,才讓我們得窺明代婚禮一二。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基于以宗族血緣的東方倫理文化中,婚禮成了是家族延續子嗣的開始,也是中國家族儀禮中的最為重要的儀式。古代典章中規定,男子在夜晚八九點鐘親迎新婦。夜晚八九點鐘古稱“昏時”,所以稱作昏禮,基本制定了婚禮的六個基本流程: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統稱“六禮”。直至明代洪武年間,依據《朱子家禮》制定了婚禮儀程。規定男子婚配年齡為十六歲,而女子婚配年齡則為十四歲。
引禮們正在為新娘絞面開臉,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齊額發和鬢角的儀式。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家之大事在婚與喪。一個朝代的婚俗是最能代表其時期民間風俗、文化及服飾、禮儀的。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基于以宗族血緣的東方倫理文化中,婚禮成了是家族延續子嗣的開始,也是中國家族儀禮中的最為重要的儀式。古代典章中規定,男子在夜晚八九點鐘親迎新婦。夜晚八九點鐘古稱“昏時”,所以稱作昏禮,基本制定了婚禮的六個基本流程: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統稱“六禮”。直至明代洪武年間,依據《朱子家禮》制定了婚禮儀程。規定男子婚配年齡為十六歲,而女子婚配年齡則為十四歲。
分享下唐制 ,飾以以金銀琉璃等釵飾。大膽的色配沖撞,不愧是絢麗的大唐氣象,同時也造就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 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隱喻女子“德貴專一”,而“青質連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制的禮服也開始盛行起來,開放絢麗的大唐氣象大大發展了襦裙這種美麗的服制。釵鈿禮衣就是一種襦裙式的禮服。層層疊疊的規整裝束使它彌補了襦裙活潑有余嚴肅不足的特點,在同深衣禮服一樣端莊的同時還具備了更加綺麗的風姿。釵鈿禮衣故此成為流行于唐時的一種極有風韻的隆重禮服。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頒布的 “武德令”規定皇后的三種服裝有袆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士庶女婚也可著釵鈿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