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一般于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花朝節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有記載?;ǔ澟c中秋節相對應。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日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
成都今年的春天來得迅疾又熱烈,剛剛過完春節,天氣就一日比一日暖。暖融融的春風里,桃李杏櫻次第開放,此起彼伏。戊戌年正月二十四,黃國歡掐指一算,還有20天,花朝節就要到了。他們的QQ群里,這幾日已經開始商量著今年的花朝節怎么個置辦法。姑娘們忙著挑選好看的衣裳,漢子們琢磨著,箭陣恐怕又要操練起來了。
春序正中,百花爭望。從春秋就已有記載的花朝節,一直熱熱鬧鬧傳承到了清代,然后日漸式微,幾近湮滅。而隨著近十余年來的“漢服復興”浪潮,這個“百花生日”也迎來了自己的枯木逢春。去年此時,黃國歡所在的成都漢服社組織了四五十人拜花神、簪花行令,今年,這個數字可能還會更多一點。20天后,爛漫春光里,花神們或坐或臥,于枝頭抖一抖廣袖,樹下人們的曲裾拂過離離青草,舊時新日,在衣袂飄飄的交錯中,剎那相逢。
《周易》卷八《系辭下》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從江湖至廟堂,衣著裝飾,不僅是民俗百態,更彰顯著歷史的演進和規制。從清朝“剃發易服”算起,漢服的傳承,中斷了三百余年。
2003年,鄭州電力工人王樂天著深衣過鬧市,拉開十余年“漢服復興”的帷幕。到現在,“漢服”的概念已經被圈里人不斷普及,當初王樂天被人誤認“和服”的尷尬,已經是過去時了。
作為成都漢服圈里的知名人士,黃國歡從高一的時候入圈,到現在已有9年。這9年里,他目睹著成都漢服圈迅速壯大和發展。從最初的散兵游勇、單打獨斗,到今日約6個大型活躍社團并存、合縱連橫,現在,成都漢服圈群體,已有兩萬人之眾。黃國歡說:“從社團數量、規模,以及活躍程度來講,成都可以說是全國最大的漢服圈所在地了。”
在王樂天坦蕩蕩著漢服過鬧市的第二年,2004年,成都姑娘呂曉瑋看到一則“成都人民公園有人著‘古裝’進行拜月活動”的新聞,心中震動,隨后在網上訂購了第一套漢服,并取了個頗具古風的名字——綠珠兒。此時全國的漢服復興浪潮剛剛開始,“成都漢服社”的中堅力量黃國歡那時才10歲。
2005年,不滿足只是偶爾穿漢服出行,呂曉瑋頂著家人和朋友的不解,辭去了在電視臺的“鐵飯碗”。2006年,成都第一家漢服店在文殊院開張,呂曉瑋正式踏上自己選擇的“漢服復興”之路。沒人想得到,成都姑娘綠珠兒,12年后將成為漢服圈里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
2018年3月11日,綠珠兒正在重慶忙著新店開張的事情,隨后馬上要趕到杭州,再開一家實體店。包括她在內,全國排名前十的漢服商家,有3家發源于成都,上下游店家完整齊備。成都,是當之無愧的“漢服復興”之城。
倉廩足而知禮節,衣冠先行之后,君子六藝亦開始復蘇。
漢服愛好者們,經過了最初的自我探索和圈內外普及,基本度過了“好穿衣不求甚解”的階段。漢隋唐宋,曲裾深衣,寬袍大袖,齊胸褙子…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著裝要求,基本已經達成圈內共識。
歲時八節都是要過的,花朝節成人禮也很重要。著不同的漢服,過不同的節日,用不同的舊時游戲,傳達今人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和愛戀——舉目全國,放眼望去,能做到月月都有大型漢服活動的城市,或只有成都了。
這個花朝節,漢服“同袍”們將像以往一樣,穿上端正的衣裳,手執鮮花簪花行令,在成都近郊尋一處公園,放風箏、祭花神、擺箭陣,慶祝這百花生辰。除了這些時年節日,人們生活中的重大節點,也越來越多選擇用傳統禮儀方式進行。
黃國歡做設計師之余,開了個工作室,專司承接漢服活動。這兩年來,除了漢服婚禮,找到他們辦成人禮和祝壽禮的人越來越多。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葫蘆交杯……有外邦友人選擇中式婚禮,有純稚少年辦傳統成人禮,也有人為老人祝壽時候,行跪拜、送壽桃。從最容易被接受和體驗的漢服之美開始,漢服承載的“禮儀之邦”的文化意象,正在慢慢重回大眾視線。
歷史不會停下腳步,總會往前發展。漢服圈里有一個新節日,是因王樂天而起。2003年他笑容溫潤走過街頭的那一日,是公歷11月22日,如今,這一天已成為漢服圈里約定俗成的一個新節日——漢服出行日。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宮商角徵羽,有“禮”則必有慶賀燕饗之“樂”。更多的漢服愛好者,不滿足于簡單的模仿穿著,學一門傳統的古典樂器,成為一個選擇。
22歲的齊玖選擇了古箏。“爸媽本來給我選的鋼琴,我非要學古箏。”后來學業繁重,琴藝逐漸生疏。高中畢業后有了手機,她開始接觸到漢服這個圈子,認識了黃國歡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似乎順理成章,古箏重新拾了起來,現在,她正努力練習,準備考四川音樂學院的相關專業。
古箏悅耳,古琴悅心。已為人母的安潤選了更私人化的樂器自得其樂。安潤是字,原名林敏,見面時,頭發扎一個髻,著紅色短打,脖子上掛一只玉蟬,取“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之意。
從服飾之美入眼,到裊裊樂音入耳。漢服圈的聚會,一年比一年更有雅意?,F在的各種節慶活動,不乏有人帶著樂器參加。梅下吹簫,月下箜篌。年年歲歲月相似,唇盤指尖心頭意下,樂音之中,似乎能隔著漫長時光,重新觸摸逝去的某一刻悸動。
《周禮·地官·保氏》有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通五經貫六藝,六藝中,書為“六書”,也是承載了最多古代文人符號的一藝。
事實上,“六書”有更具體的說法?!稘h書》首先談到“六書”的具體名稱時這樣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演變至今,“書”字更多時候可理解為書也畫也。
但書畫又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修心養性的方式。安潤的丈夫子風便是一名畫家,夫妻倆攜手出現時,穿著一樣的暗紅色短打上衣,不同的是安潤的衣襟上描著牽牛,子風的衣襟上繪著蘭花。
兩人穿的上衣,花樣都是子風自己畫上去的。時年32歲的子風原名鄧桂林。子風這個字,來源于“君子之風”。他多年習畫,擅工筆、工花鳥蟲魚,尤愛竹,說起“板橋竹”便滔滔不絕,還愛朱耷放曠。要畫菩薩畫像時,他須得洗手焚沐,有敬畏之心。
“見字如面,須有錦繡文章。”中國畫的畫家們,都得會寫字。子風最初學歐體,中正規矩,但相由心生,笑起來溫柔和氣的他,最喜歡的還是流麗的顏體。
每天早上7點過起床,吃了早飯就開始畫畫。三圣鄉的水氣花香里,聚集了一群這樣的人們,包括隔壁的“長衫先生”李里。
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文化并非千年不變,在日常的跬步中走出千萬里。曾經被視為貴族才有資格研習的“數”之一藝,實名“九數”,就是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九九乘法表。
很久以前,數學是和陰陽風水等活動交織在一起的,除了解決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賬收稅等實際問題,還負責計算天體,推演歷法。經過千年演變,現在“九數”已經是中國的小學生們都能掌握的技巧,可以不再刻意提起。
另一門“御”,則是駕車的技巧,包括“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鳴和鸞,都是車上的鈴鐺,車走動時,掛在車上的鈴鐺要響得諧調;逐水曲,即駕車經過曲折的水道不致墜入水中;過君表,即駕車要能通過豎立的標竿中間的空隙而不碰倒標竿……現在,駕??荚嚳颇慷?,基本已經讓我們都順利通過了這一門技藝的考驗。
而在新舊之交,仍有一門“六藝”貫穿古今——射。黃國歡幾年前自己也做了一把弓箭,彼時還須自己打磨,耗時兩天左右,現在網上已經可以輕松買到。
35磅的弓,換成古制,約為半石,女孩子也能輕松拉開。集會的時候,黃國歡和同伴們常常進行射箭表演,雖不能和古人或者專業運動員匹敵,二三十米外,中靶也非難事。普通比賽,多為“鄉射禮”規模,一般兩人一組,三組進行友誼比賽。要更有觀摩性,則需要箭陣上場。男孩子們著裝隆重,口號下整齊劃一,女孩子們抿嘴圍觀叫好,春日盛光下,年輕男女們衣衫鬢影,頗有夢回唐朝之恍惚感。
齊玖把玩黃國歡的弓箭一會兒,開玩笑道:“你們這弓是自己做,弦卻要買現成的,也算不得完全復古。”黃國歡笑笑:“歷史發展了幾千年,進步的東西總要吸納。漢服復興,也并不完全是復古。去蕪存菁,穿回漢服之后,還得懂得脫下呀。”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雪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