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伴隨著弘揚傳統文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華夏的傳統服飾——
,青睞有加。
9月13日,北京月壇公園舉辦的“漢服中國”活動,我著實被眾多小姐姐們的漢服打扮驚艷了一把。
裙袂飄飄、素霓云裳……滿滿的唐風宋韻,不少人被瞬間帶回那千年古典的流金歲月。
漢服究竟有何魅力,引得這么多人癡迷不已
漢服有多重要?
華夏有衣,其名漢服。
歷經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除了舌尖味蕾天下揚名之外,華夏衣冠的美輪美奐也是獨步天下,中華史本身也是一部衣服進步史。
《尚書正義》是這樣注釋“華夏”的:“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的華,就是指衣服很好看
想象一下,在中原大地上生活的這個民族,因為最先植桑養蠶,也就最先穿上綾羅綢緞,這明顯區別于周邊各族,從此得名“華夏”。
漢服不僅僅成為了中原王朝統治范圍內的主流服飾,也被一些仰慕“衣冠上國”主動歸附的華夏邊緣地區主動學習采用。
想想就驕傲,有沒有?
而在今天,華夏衣冠有了個現代名——“漢服”,大體可以理解為漢族的民族傳統服飾。
《禮記》:“乗殷之輅,服周之冕”,可見漢服如何穿著在周代之后成為了制度。
此后,漢、魏晉、唐、宋、明,都對服飾進行了裁剪、改良,其中尤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最,這個時期大量北方民族南下,不同民族之間的服飾來了一次融合性改良,整體更加趨于實用和美觀。
不過各時期服飾雖然是各有風格特點,但大體形制都服從《禮記》要求,大家統統都叫漢服。
在咱中國歷史上,從官方到民間,都對服飾著裝相當看重!
這么說吧,看一個王朝是不是漢家正統的重要標志,就是服飾。
比如:西晉末年北方異族南下,導致天下大亂,司馬氏跑南方偏安稱帝,中原士族也相繼南逃,這在《史通》中就被稱為“衣冠南渡”,意思就是穿著漢服的政權才是中原正統,才被廣大漢族接受、認可!
而后來鮮卑人建立的北魏,也正是首先從服裝上革命進而開始漢化,而這——奠定了中華重新一統的大基礎。
曾經“穿漢服=中華正統”,在那個年月,穿漢服,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漢服美在哪?
傳統的漢服一般為深衣,具體表現為禪冠、朱衣、方新、田領、朱履,服飾總稱為蟬衣,多崇尚黑色,用色較深,更能彰顯古樸之美。
漢代開始出現“曲裾”,包裹全身,一圈圈繞起來,總體顯得華貴精致
曲裾袍對女性的身材要求很高,無須華麗的配飾,不施粉黛,簡單的發髻就很美,正所謂“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對于男子而言,這種服飾也頗具英氣,比如雄姿英發的周公瑾、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以及衛玠、潘安這樣的美男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襦裙又逐漸流行,寬袍大袖,看起來自然灑脫、清秀空疏。
典型代表便是以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想想他們在微風中迎面而立,衣袖飄飄,彈劍作歌,撫琴流觴的場景,如同脫離于俗世的仙人之象。
這一時期宗教盛行,由于佛教的發展,衣服上大量出現佛教紋飾,女性下裙的用料、色彩也都更加豐富;還流行信仰五斗米教,所以出現了源自道教的一種服飾——“鶴氅(chǎng)”,王羲之就是這種服飾的推崇者。
唐朝時期,服裝樣式從清雅開始走向華麗,且比較開放,參考《武則天傳奇》里的低胸裝,現代人稱之為齊胸襦裙。
齊胸襦裙分為交領齊胸襦裙和對襟齊胸襦裙,不考慮形制的話,通常與大袖衫、批帛、半臂搭配。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由于宋朝常年處于內憂外患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
不過,宋朝的日常漢服可以說是非常好看了,大概是漢服歷史中最接近現代服飾的。
女款還是以襦裙為主,褙子成為婦女的流行服飾,還出現了與之搭配的宋褲,逐漸成為后世女子的一種日常禮服。
宋代的褙子是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綴有帶子的樣式。
褙子的豎線條設計,體現了宋代女性追求“以瘦為美”的觀念,寬松顯瘦,風格清雅,正如《浣溪沙》言:“青紗衫子淡梳妝,冰姿綽約自生涼。”
到明朝時,襖裙逐漸代替了襦裙。
襖裙和襦裙不同,襖裙不把衣服扎在腰里面,而且還流行比甲,也就是去領無袖的馬甲;霞帔是披肩;褙子是長外套。
特別強調的是,明朝在絲綢之外,棉布也得以流行,這讓許多百姓也得以在服飾上有了考究的余地,就算不追求樣式,舒適度卻是可以保障的。
漢服圈亂象
漢服確實很美,但是一提到漢服圈,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太亂了!
形制黨和原創派天天爭論,口水仗不斷,就連剛入圈的萌新也經常被無辜殃及。
不少萌新精挑細選了一件漢服,滿心歡喜地尋找組織,莫名就被劈頭蓋臉一頓懟:你為什么穿山?這是對漢服的褻瀆!
就算沒遭懟,也要被告知一堆令人抓狂的規矩,比如:
穿漢服就不能亂穿鞋,小姐姐們喜歡的高跟鞋,穿著舒服的帆布鞋,統統都犯規。
一頭烏黑麗的長發,隨風飄揚的秀發,——不行,給我扎起來!不能混搭,從頭到腳形制固定,你敢亂穿,分分鐘削你!
此外,眼鏡、墨鏡之類有違和感的物品,也是犯規滴……
這一輪轟炸,好比當年岳不群的那聲大吼:令狐沖,好好的紫霞神功你不學,居然去學獨孤九劍,看我不打斷你的狗腿!
顯然,這些把漢服圈攪得烏煙瘴氣的人,只在淺薄的眼底看到了漢服形制的美,卻忘卻了其背后厚重的文化承載,在身著華麗之時,卻高筑壁壘分明的鄙視鏈,把漢服圈變成了冷嘲熱諷戾氣重的傲嬌圈。
想當年,作為華山派氣宗的君子劍,岳不群的優越感就超強:“我氣宗才是華山派正宗!”似乎在內斗內耗之后,全然忘了華山派是五岳“劍”派。
而今天,睥睨眾生的漢服娘,與當年的君子劍何等相似:沒有我漢服娘發話,爾等萌新只能乖乖后排就座,不得逾矩!
于是,很多窺得漢服門徑的愛好者,只能立下防diss妙計:雖然我愛漢服愛得深沉,但是絕對不入圈。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泱泱大國,五十六個民族,只有漢族把自己的衣服弄丟了”。文化需要傳承,需要被更多人認可。
漢服或者說華夏衣冠,其背后承載的,其實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峨冠博帶代表著彬彬有禮的尊貴,舒袍廣袖意味著寬廣博大的胸懷,裙裾輕揚體現著輕盈靈動的飄逸。
它們是“海納百川”的包容,是“有容乃大”的氣度,是“采菊東籬下”的悠然,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浪漫,是“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優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思……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在身著漢服時,所應具有的中華傳統。
復興漢文化,任重道遠,而漢服復興,已初見端倪,相信不遠的未來,我們必將漢家文化傳承與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