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
射禮是我國古代流行的一種以射箭為重點的禮儀。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射禮融合了比賽、禮樂和宴飲等內容,
用于選拔、競技、宴賓、致禮等。
射禮在傳統五禮中屬于軍禮,
不過在周代曾算作嘉禮。
令人遺憾的是,
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朝代的變更,
射禮在中國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
已經顯得陌生而古老了,
相比之下,卻有不少人知道日韓的“弓道”,
當然,這與日韓潮流的壯大有關。
現今“弓道”在日韓已經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了,
卻很少有人知道其正源則是
華夏中國六藝之一的 “射藝”
(圖片來源:《儀禮·鄉射禮》復原片段·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
射禮·理念
射禮分為四種。
一是大射,
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射祀;
二是賓射,
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
三是燕射,
是平時燕息之日舉行的射禮;
四是鄉射,
是地方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的射禮。
(圖片來源:《儀禮·鄉射禮》復原片段·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
射禮·復原
2016年8月17日上午,清華大學根據儒家經典《儀禮》中的《鄉射禮》復原展示了鄉射禮。這是三千年來第一次通過多媒體影像,采用真人表演與真實宮室場景及虛擬技術三結合的路徑,從多個視角對《儀禮·鄉射禮》的禮儀、建筑、服飾、器物、食物進行展演的復原嘗試。
射禮·理念
有意思的是,
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
與中國鄉射禮的普及,年代約略相當,
但專門研究傳統禮儀的著名學者彭林教授指出
兩者所體現的文化,卻是有著明顯的不同。
在古希臘人的理念中,
人的精神與體魄是分離的,
精神由諸神管理,人只負責自己的體魄。
而儒家特別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認為人的精神與體魄都是由人自己主宰的。
人類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
而且要有健全的精神。
只有在健全的精神的前提下,
體魄和技能才有價值。
在與古希臘同樣是征戰不息、崇尚武力的春秋時代,
儒家鑄劍為犁,在保留田獵之射的形式的同時,
“飾之以禮樂”(《射義》),
重塑了射擊競技運動的靈魂,
將它改造成為富有哲理的“弓道”,
成為引導民眾全面發展、社會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
這是中華文明對人類的貢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