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大街上、地鐵里看到穿著漢服的少年少女,我總是想多看兩眼。不要嘲笑小編少見多怪,我是覺得美才想一直盯著,并且內心對這群孩子頓生一股羨慕與欽佩之情,羨慕他們的美艷,欽佩他們的勇氣。
微博熱門話題#漢服#閱讀量達到17.6億,可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漢服文化,其中不乏明星和公眾人物。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是一個非常成熟并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
如今,漢服文化正在通過現代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運動形式逐漸復興。
“現代漢服運動”是“現代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自本世紀初開始,由民間發起,以80后與90后的知識分子為主要群體。
21世紀初,境外的“三股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非常猖狂,在很多論壇上,出現了一些極端言論,試圖推進民族政治獨立。在這樣的“網絡民族主義”的思潮中,一些漢族網友開始著手搭建自己的宣傳陣地。
2003年夏,漢服宣傳推廣主陣地的“漢網”創辦,設立“漢服運動”板塊,成為當時漢服運動的主陣地。
同年,“青松白雪”發表第一張漢服照,王樂天第一次穿漢服走上街頭,被諸多媒體宣傳報道。但當時漢服面臨的處境是挖苦諷刺、冷嘲熱諷、拼命摸黑,惡意中傷,鮮有支持者。
2003年到2005年,漢服已經走入現實生活,漢服的處境開始改善,雖然否定、詆毀漢服的聲音依然眾多,但已出現數量可觀的支持者。這段時間基本解決了漢服融入現代社會可行的理論問題,建立了比較系統的漢服運動理論,漢服界開始分化出比較溫和的派別,無論較極端的民族主義派和溫和派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理論,但漢服如何走入主流社會難度依然很明顯,故積極的媒體報道也并不多見。
自2006年初至今天的漢服界,通過前兩代漢服者艱難重重的拼搏努力,通過前兩代漢服者處于冷嘲熱諷中的漢服活動,和硬為漢服打下的一片天地,于是在繼承以往成果的基礎上,逐漸呈現出燎原之勢,迅速出現在大江南北,甚至港臺南洋歐美華人社區,雖然存在著眾多誤解,但漢服已成為廣為人知的概念,積極的媒體報道大量出現。
第三代漢服者的理論基本延續第二代,不論民族主義派還是溫和派都是如此,在理論上基本沒有大的建樹,但身體力行地傳播推廣“漢服文化”,讓漢服概念開始走入主流社會。
美國街頭穿漢服的留學生
2018年第一屆中國(北京)漢服文化節
有人認為,目前漢服者所秉持的理論和策略將要走入窮途末路,單純的漢服推廣越來越難,如果在國家大型活動中融入漢服仍然不能突破現在的難題,也就等于宣告了第三代漢服者將要成為歷史。種種跡象顯示,歷史在呼吁第四代漢服者的出現。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大體上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
一,在漢服制式上需要擺脫混亂的狀態,這需要專業設計人士來突破;
二,在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上,不能再牽強附會,需要建立深刻的漢服運動理論,也就是漢服運動需要從定位為復興文化載體的衣冠切實可行的引入經史等傳統形態,這一點做好了后,極端派的空間將逐漸縮小;
三,漢服如何與生活結合上,需要更多的摸索和建設,也就是漢服生活方式的問題,否則,漢服運動的大眾性優勢將難以繼續發揮。
雪飛君在央視紀錄片《矢志青春》中說:“這是一個現代社會,我們也是現代人。我們復興漢服,不是為了回到過去,是為了找回我們民族曾經美麗的東西。如果有一天我走在大街上,人們不會用奇怪的目光看著我,也不會問我是日本人還是韓國人,這就夠了。” 現代漢服作為一種服飾符碼,首先,它是古典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人們對于現代性的反思、反抗,對思想歸屬的尋找和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再開掘; 其次,它是漢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人們在漢民族形象模糊和全球化沖擊的雙重焦慮下,重塑身份認同的應對策略; 最后,它還是一種消費符號,表達了人們對于文化、學識、才智、地位的想象,在消費社會中對"獨特"的追求。希望美好被傳承,讓我們不在紛雜的時代潮流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