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坐是我國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也就是現在日本人的坐姿。
什么是正坐?
正坐是我國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也就是現在日本人的坐姿。其實,我們現在坐在凳子上,雙腳垂直下來的坐法,實際上是從南北朝以后才傳入,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因此也叫“胡坐”,雖然人們在唐代正規禮儀仍然以“正坐,趺坐(既是盤腿而坐)”為主,但社會上已經開始風行起了“胡坐”,以至到了宋朝,正座正式被胡坐所取代
正坐雖然早已被歷史所取代,然其所蘊涵的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氣質仍然是有一定意義的。正坐講究的是心性內涵以及通過坐姿達到一種修身養性,修煉自身氣質,內外調合,和氣護身,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尋求的是一種內心與身體的和諧統一,更是一種哲理的升華。坐在地上,能感覺出是一種對自然精神的親近與追求。因而有些人才說,是更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境界的最佳外在表現。更能代表華夏原道精神。這不禁使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一個歐洲人在過了幾天日本生活以后,感觸道:我坐在地上,頭一次感覺到草墊中芳草芬菲的味道離我如此之近。我不是居高臨下的在遠離大自然的上空我行我素的生活著,而是變“矮”了,使得自己像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一樣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剎那間與自然融為一體。 我感覺到那種和諧美妙的滋味,不是站在草坪上用著割草機那種生硬的感覺(大意)。 在現在人看來,恐怕已無法再了解這種形式了,他們怎能理解,兩個人面對面端坐著,一動不動一言不發好幾個小時?除非那是瘋子!但古代很多更高層次的理論哲理,就是在這種“瘋子”世界里產生的。“當我端坐在地茵上的時候,狂傲的扶著琴,自然、端正的禮儀我都已具備,動心忍性,我覺得那也是一種對自己意志的修煉吧。諸子百家在我感悟中產生”一個哲人曾這樣總結過。所以,這就跟禪道的坐禪差不多,可見各國對哲學參悟的方式都是差不多的,而我們祖先一開始采用的為什么不是胡坐呢?這恰恰說明我們的祖先更智慧更善于思考。
“一切萬物形態才自于禮儀”這是華夏原道論的中心思想。當你坐在板凳上,翹著二郎腿是否多少有些不莊重?無論跟你談話的那個人身份差距有多大,正坐是一種恭謹虔誠的方式。在更早的古代,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也要講究禮儀,不是像后世那樣上級只有居高臨下的份 。“君視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不是在表現一種奴顏婢膝,而是一種各司其政 達到一種和諧互不侵犯的關。 當你禮拜上級的時候,上級嚴肅恭謹的正坐,是一種最恰當的表達,正坐比較端莊嚴肅,雖然很辛苦,也表現了古華夏族處世嚴謹。 一是一 、二是二的態度。當你坐在凳子上,東倒西歪的亂靠著,雖說是狂蕩不羈、不拘小節,但不知見你的人看到正坐與胡坐,哪個心里更舒服些。
禮,內在禮儀就是外在禮儀的更深層體現。古人凡事講究個“正”字與中和之氣。“故始有禮儀之正 方可有心氣之正也” 當你端坐著,也是對自身內在禮儀的一種修煉。
有人很瞧不起正坐,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跪于地的方式。其實這并不叫跪坐。在當時,本和跪這個概念毫無關系。“跪”這個概念主要是后世對那種行為由于無法理解而產生的一種誤解。認為跪本身就含有貶義是奴顏婢膝,所以才會有“男兒膝下有黃金”之說??晒P者不明白的是,且不說古代的“跪坐”根本就不是一種奴顏婢膝的表現形式,難道就算是“跪坐”就真的矮了一節,隨之精神氣節也會矮一節嗎?恰恰相反,在現代人眼里最鄙視的古代正坐禮儀,卻是中國人創造出哲學文化最多,最注重精神氣節的時代。我們現在坐在椅子上,腰板挺的比誰都直,可結果呢?沒有比我們民族精神更微縮的時代。當你坐的越高,精神可能是懦弱脆弱的。當你矮一節坐在地上時,精神靈魂卻在天空中騰飛。這根本就與人跪與不跪,沒有任何直接關系。跪坐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但他的精神內涵卻要更高層次。他與內在的精神沒有直接的聯系,當我們最瞧不起這種“奴顏婢膝”而高高在上無比自豪高坐的時候心里的民族精神卻是真正的跪著,恨不得給別人磕幾個響頭最好。當古代人身體雖然跪著,但卻可以真正的凌駕萬里,傲視群夷,這種現象,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