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條曾經商賈云集的老街樹蔭籠罩下帶有歷史痕跡的灰磚歲月靜好的望遠樓朱元璋的征南部隊曾在此駐扎張之洞之父—張锳把這里編進了《興義府志
一條曾經商賈云集的老街
樹蔭籠罩下帶有歷史痕跡的灰磚
歲月靜好的望遠樓
朱元璋的征南部隊曾在此駐扎
張之洞之父—張锳把這里編進了《興義府志》
一杯刺梨酒里蘊藏著幾百年邊屯的縮影
只有逛過魯屯古鎮的古街
見識“谷人”精神、千奇的古跡
才算是到過「大明邊屯」
魯屯文化鼎盛的代表
清朝年間,魯屯李氏族人在平嘉慶戰亂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后道光皇帝下了四道圣旨于魯屯修建四座規格高、石質優、書法精、刻工細的石牌坊群,來宣揚忠君、孝道、守節的儒家文化。
現存的三座均為四柱三間五樓式,鉚榫結構,坊底為束腰須彌座,四柱立于須彌座上,四柱護耳均系伏獅抱鼓式。
在當時來說,如果一個人能獲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那對這個人、這個家族乃至這個地方來說,
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殊榮.
勤勞質樸的布依族
明末清初,江南先進的耕種技術伴隨軍屯制傳到了黔西南,布依族的社會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勞動效率大大提高。
執著于對大地的情感與幸戀,依農時而作,拜敬天地,布依族人用心經營著友伴一生的土地。
布依族尤喜糯食,并有多種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圓糖粑、餌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并以糯米粑贈送親友。
「大明邊屯」匯聚多民族傳統,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舞蹈,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大明邊屯」里的奇情異趣。
這里民風質樸,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高原豪放之氣。這里有上百個民族節日,
如果來「大明邊屯」做客,每一天都是紀念日,每一月都是狂歡節。
每一粒紅米吸飽了云貴山川與太陽的能量,不精碾、不美白,富含淀粉、植物蛋白與眾多營養素,
其中以其色紅氣香,味醇稱奇于世,享有“胭脂米”的美譽。
《道藏》曾把鐵皮石斛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具有滋養陰津、補益脾胃、護肝利膽、降低血糖、抑制腫瘤、提高免疫力等多重養生功效。古時有武則天、乾隆等帝皇借此草延年益壽、青春不老。
因一草難求,曾經只能作為皇室貢品。
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裕,好氣候造就了好刺梨。邊屯人遵循道法自然的神韻,和上當地酒水精心泡制,得出果香四溢的解饞佳釀。酒金黃色、濃香,酒和刺梨同食,常喝解疲勞、美容,身體健康明顯。
這里是「大明邊屯」真正的味道。有著高原民居的炊煙裊裊,
有著敬拜天地的耕作生活,還有著歌聲裊裊的民俗節慶。
除此以外,這里還深藏著許多未曾面世的奇文異俗、奇特風景,你可千萬不能錯過啊!
關于「大明邊屯」的更多秘密,讓我們共同去發現!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
欲知更多邊屯事,請持續關注「大明邊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