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斯里國”的體現。
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斯里國”的體現。
上衣下裳制
1.冕服(男子最高禮服)
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構成。是古代帝王舉行重大儀式所服用的禮服。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即所謂的“十二紋章”紋樣。另外,還有中單、蔽膝。均織織藻、粉米、黼、黻紋。此外還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
2.玄端 (祭服,禮服)
玄端,或稱元端,是古代中國的玄色禮服,是先秦朝服的上衣。士冠禮、士婚禮亦用之。古代祭祀時,天子﹑諸侯﹑士大夫皆服之。天子燕居時亦服之。明世宗和內閣輔臣張璁參考古人所服“玄端”特別創制了燕弁服。自漢明帝將玄端朝服改為朱衣朝服以后,沿襲到明朝。玄衣用布十五升,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稱端。又因玄端服無章彩紋飾,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內涵,所以這種服制稱為“玄端”
3.明制祭服 (祭服)
祭祀時所用的禮服。為各類冠服中最莊嚴的服飾。先人非常重視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4.衣裳 (常服)
衣裳連制
1.直裾分裁袍 (除 ,常服).
2.深衣 (禮記狹義深衣,祭服,禮服)
3.襕衫 (交領 / 圓領,禮服)
襕衫出現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后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4.曳撒袍 (特定服飾,貼里袍,常服)
通裁制
通裁圓領袍 (唐風,宋風,明風,常服)
通裁制
長衫
1.道袍 (暗擺,禮服,常服)
2.直身 (明擺,常服)
3.直裰 (無擺,常服,便服)
衣褲制
裋褐,便服
罩衫
對襟類
披風,大氅
《尚書正義》曰:“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