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熱衷于漢服文化,漢服一直是主流服飾。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
當下“漢服熱”愈發升溫
在各城市大街小巷尤其是熱門景點,越來越多人穿漢服出行。
有人因漢服外觀好看而對其著迷,也有人熱衷于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
古式茶盞、梳妝鏡、棋盤、琵琶等錯落擺放,燈籠散發出昏黃燈光,身穿漢服的女子坐于其中,或用扇子半遮面,或手抱琵琶,在各場景中拍照。
“有人認為穿漢服能更好激發民族情懷,有人熱衷于漢服文化,也有人只是單純覺得漢服好看。”
漢服不僅是衣服,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它承載著民族文化,是文化復興的一部分。
“我們有美好的意愿希望它能恢復,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但這是文化選擇,不是必然認同。”
漢服大致形成于“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時,其主流形制是“交領右衽、隱扣系帶”。
直至明代,漢服一直是主流服飾。
清朝實行滿族服制、剃發易服等規定。
后又因引進西方文化等原因,漢服文化出現斷層,后續也沒有被恢復。
漢服逐漸被淡忘。
進入21世紀后,因中國與其他國家有了更多交流、古裝劇展現漢服等傳統服飾等原因,民眾開始反思和注意到,漢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且漢服極其輝煌燦爛。
直至現在,漢服已成為服裝行業中的一個產業,其產業鏈(包括面料、配飾、輔料等)在不斷豐富完善。
當前,漢服在年輕人中的發展呈‘爆炸式’。
年輕人更熱情、積極、努力、影響力更大。
任何事物的發展有年輕人參與才有生命力。
“漢服的受關注度、影響力越來越大。”更多專業人士介入,對漢服行業的發展有良好的促動作用
民眾的民族自信心不斷增強,越來越重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復興,也推動著漢服發展。
現在,很多“00后”“10后”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漢服,將來必將會把漢服推向更好的發展道路。
“90后”現在做的是科普工作,讓更多人知道漢服的存在。
“00”后可能會把漢服帶入生活,讓它成為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不希望漢服圈成為一個封閉的‘圈子’,而希望它開散出去,更多人都能接受漢服文化。”
希望更多人看到、并喜歡漢服,不敢穿、不好意思穿的人敢于穿漢服出行,讓漢服融入日常生活。
老人過壽、小孩及笄、開筆禮、成童禮、 、畢業典禮、端午節、七夕節等特殊的時間點、節假日,民眾都可以穿上漢服慶祝
這種體驗會更有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