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年前,他組建了武漢漢服之家QQ群,群內人數達到2000人,每年都會舉辦兩次漢服旅游。
圖為:武漢漢服之家活動。(圖片由武漢漢服之家提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實習生 黃玲 王雯清
神虎有個武俠夢。5年前,他組建了武漢漢服之家QQ群,群內人數達到2000人,每年都會舉辦兩次漢服旅游。
10歲的紫璇穿著漢服,在火車站候車間隙,和奶奶玩起了撲克牌,“她在學校里看到哥哥姐姐們穿,覺得好看,就鬧著讓我給她買。”她的媽媽笑著說。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楚風社中有不少漢服愛好者,自行購置漢服上十套,社長陳卓將漢服視為個人愛好,和舞蹈、書法等并沒有太大區別。
幾年前,穿著漢服在街上行走可能會被視作“怪人”,而今,身穿漢服“軋馬路”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漢服穿著逐漸“常態化”。
社交媒體推動漢服普及
8月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和網友芥末相約某快餐店,她身著一件深綠色的褙子,這是宋代常見的衣服樣式,會把人的背部顯得筆直而修長。5年前,她和學妹穿著漢服閑逛,遭遇了陌生人的誤解,“現在路人們都習以為常啦。”芥末的語氣輕松而愉悅。
在淘寶平臺,漢服相關店鋪超過34萬家,漢服價格從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爆款”頻現,一件名為“龍母”的齊胸襦裙售價約900元,月銷量達到1600多件。
今年春季,武漢開設了不少漢服體驗店,提供漢服租賃和拍照服務。“顧客多是學生和白領,也有小姑娘帶著奶奶來試。”街道口一家漢服體驗店店長介紹,店面開設于今年3月,她在抖音上發布穿著漢服的短視頻,便收獲了兩千多粉絲,炎炎夏日,單日的客流量達到20人次。
提到漢服普及的原因,漢服愛好者們都提到了社交媒體的作用。抖音里,漢服相關短視頻播放量達到175億,一則女孩穿著漢服奔跑的短視頻獲得130萬的點贊和3.4萬個評論。微博上,話題“漢服”的討論量達268萬,閱讀19.2億,漢服拍攝、發型教程等相關話題也受到關注。
“漢服和社交媒體里其他的流行元素一樣,比較適合用來拍攝,在社交媒體上有良好的自我呈現。”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李靜解釋道。
穿著漢服做更好的自己
交領右衽是漢服的特征之一,因為漢民族“以右為尊”。不同的歷史時期,衣服的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用以界定身份、地位和品階。 體現了華夏文化精神,袖口寬大,象征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提到漢服文化,愛好者們侃侃而談。“古代有‘君子九容’的說法,穿著漢服后,自己的行為修養也會提高。”武漢生物工程學院5年前開設漢服制作選修課,授課老師李燕表示,漢服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有自己的服飾系統,穿著漢服時不會披頭散發,還會搭配相應的鞋子,服飾的特點會自覺對穿著者形成無形約束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漢服愛好者不定期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喜歡漢服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感受其中,不少最后都愛上了傳統文化,自發學習書法、古琴等傳統藝術。“讓自己變成更優秀的人,就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漢服愛好者說。
漢服形制研究存在空間
記者了解到,網絡上流傳的“科普貼”和愛好者們的口口相傳是新人接觸漢服知識的重要途徑,然而信息龐雜,找到可信賴的資料非常困難。“出土文物是最好的參照。”因為喜歡漢服,芥末閱讀過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青年學者董進的《大明衣冠圖志》,翻閱了大量的孔府舊藏和古代小說。
但大量的閱讀并沒能讓漢服的歷史脈絡清晰起來。“我們看到了壁畫上的襦裙的樣子,但只能夠想象衣服的結構。”芥末說,漢服形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圈內的共同認同。
李燕坦言,漢服最基本的形制特點,例如交領右衽,袖口寬大,長度及地等,還是被較好地保留了下來,但常見的漢服與文物實物相比發生了變化,漢服形制的系統研究還存在很大的空間。“很多事情并不是漢服愛好者能解決的。”芥末表示,考據是十分專業的工作。對于愛好者而言,能夠真誠地喜歡漢服就很好,沒有必要過于苛求,“我們非常包容,大家才能愉快地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