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年濟南漢服體驗店多了30家 抖音“帶貨”更大的漢服潮還在后面
新時報記者王汗冰
實習生于立潮 攝
今年“五一”,“袍子”(穿漢服的人)劉蕤蕤帶著30名“同袍”(袍子之間的互稱)浩浩蕩蕩“攻占”寬厚里時,又想起兩年前那次旅行:身著漢服的她走在人群里,因為要強忍著激動和羞怯幾乎要流眼淚。不斷有人找她合影假裝穿越,也不斷有人問她是不是演員走錯片場。時隔兩年,她就從單打獨斗變成了擁有上千名“同袍”的濟南漢服圈名人,再穿漢服出街,向她要淘寶鏈接的越來越多。
一轉過年來濟南穿漢服的人就一茬茬的
劉蕤蕤幾乎每個周末都會穿著漢服晃蕩在曲水亭街、寬厚里、大明湖或者黑虎泉等地,刷漢服的存在感。19日,記者見到她時,她正穿著一襲淡藍色褙子,或許為配合衣著,她說話也變得輕聲細語。她說,這些地方與漢服自帶的詩意極其匹配。有時候她會帶著漢服群里的“同袍”一起,互相之間拍美照上傳到群里或者貼吧分享。“尤其是轉過年來,濟南穿漢服的人就像突然從地里冒出來的麥苗,一茬一茬層出不窮。”
“2017年我無意間看到了古風歌手銀臨演唱《錦鯉抄》的現場,古風歌曲配上漢服那叫一個美,腦子里蹦出一句古詩——‘云想衣裳花想容’。”劉蕤蕤至今記得被漢服擊中內心的一剎,“多年來會背的古詩古文、認識的歷史文物、習得的傳統禮儀,似乎都有了一個明確的著落點。”劉蕤蕤描述兩年前剛穿漢服的時候“就像小孩子偷穿媽媽的高跟鞋,所有臭美時的滿足感與新鮮感都悄咪咪地藏在沒人注意的地方”。
盡管間隔不久,但那時濟南穿漢服出街的人少之又少,偶有“同袍”還時常有人錯穿成了影視戲服。而她只能夜間在小區里走一圈孤芳自賞,“那畫風簡直就是鬼片既視感”,說到這里她哈哈大笑。幾乎同時,在遙遠的成都和杭州,穿漢服的年輕人已經遍布滿大街。“多虧了抖音,成都、杭州、西安等地的漢服風就借著短視頻從網絡上一路刮到了濟南。”她說,“這幾個城市也在那段時間貼了新標簽:開放、包容、會玩兒。”
襦裙、曲裾、披風、褙子、深衣……不到一年時間,節假日在濟南遇見身著各種形制、各種顏色漢服的人已經司空見慣,駐濟各大高校也紛紛成立了自己的漢服社。過去不久的“五一”小長假期間,曲水亭街的居民曲先生就表示幾乎每過十幾二十分鐘就能看到穿漢服的游人。“大大方方地游走拍照,漢服與穿常服的人并行,違和感越來越模糊。”劉蕤蕤說,這屆年輕人更活躍,更自由,也自信。
95后00后走進傳統文化的切口
1992年出生的劉蕤蕤自稱是漢服圈的“大表姐”,因為隨便從群里拉個人出來,基本都是95后、00后。這樣的年齡比例并非漢服群里的個例,天貓發布的《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的數據在年齡上也呈現出這樣的分布狀態,95后占據了漢服消費的一半以上。
穿漢服的不止有女生也有男生。圓領袍、短褐、道袍、披風都備受男生喜歡。17歲的盛明楊就尤其喜歡一件黑紅相間的圓領袍,腰間系上細細的宮絳,年輕的臉龐頓時增加幾分俊逸瀟灑的氣質。
1996年出生的解明麗圈名叫“浮生若夢”,去年國慶節正式“入坑”漢服圈。因為入坑太深,干脆辭去了影視公司的工作,自己開了一家漢服體驗館,圈內人也叫她解老板。她最愛一件唐制的齊胸襦裙,穿好后,對著鏡子一絲不茍地編好發髻、上妝,一系列動作下來,她感覺自己似乎走進了歷史中。
“袍子”們還因漢服結緣,共同開展線下活動。“今年的 、漢服日我們都組織同袍們共同出游。有些人可能之前只是在網絡上聯系過,但因為共同的愛好,一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至今,他們漢服群迎新的表情圖就是幾十人穿著漢服在大明湖拍的合照。解明麗也因此結交了很多好友,其中就有園園和墨流,這兩個名字都是圈名。
其中墨流是男生,本名田洪旭,00后,他是濟南最早開漢服體驗店的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穿著一件淺色道袍,雙手往袖子里一抄,像極了歷史課本中的古人形象。
“如果探問穿漢服的好處,最大的莫過于漢服成為一個年輕人走進傳統文化的切口。”解明麗、園園、墨流入圈時間不長,已經超出了對漢服本身的喜愛。“可能會因為一件漢服的紋飾,進而了解這個朝代的衣食住行,順便背了背這個朝代的詩文,又捎帶手研究了一下這個朝代保存至今的文物……一條線下來,竟然最終成了入坑傳統文化。”墨流說,這叫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全市30余家體驗店尚無原創品牌
盡管今年漢服在濟南突然大熱,受眾仍然是小部分人,互相之間甚至都是熟悉的。“今年有很多人要開漢服體驗店都來我這里取經,據我所知目前新開的至少有30家了吧。”墨流說,目前漢服體驗店多以品牌加盟為主,濟南還沒有原創品牌。
在淘寶,200元左右就能買到一件漢服,但要想少一點“塑料感”,至少500元。一家被“袍子”們奉為“神店”的店鋪,近萬元一件的手作漢服已經預約到2020年。“你不知道袍子們在漢服方面花錢有多野。”園園說。但大部分年輕的“袍子”因為尚未工作,對過千元的漢服只能遠觀。
漢服的商機也被業內人士嗅到。
上衣下裳國服訂制運營總監張娜娜就注意到了今年濟南漢服大熱的趨勢。“我喜歡稱他們為追風少年,他們對漢服的喜愛與國家近年來不斷倡導發揚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張娜娜說,他們也在考慮進軍漢服市場。“其實現在孩子們穿的漢服批量生產的較多,材質做工都相對粗糙,但是價格很美麗,年輕人能消費得起。如果我們做原創品牌,就要考慮品質和價格之間的關系,既要讓年輕人能買得起,更能穿著美。”
另一家主打魯繡的高定品牌也在踟躕。“當前交易量最高的是低端漢服產品,95后在經濟上沒有太高的實力,這就決定了要放下身段迎合年輕人的消費水準。”該品牌市場運營負責人于先生表示,開拓新的漢服品牌在設計方面不乏人才,但面臨著缺乏對應面料供應、低端產品利潤低、代工廠家少等難題。
數據顯示,淘寶的漢服商家已達815家,去年購買漢服人數增長了92%。在抖音上,搜索“漢服”話題,其播放量已經接近百億。“照這個趨勢下去,更大的漢服潮還在后面。”墨流和解明麗都認可,他們這波人的使命是把漢服從小圈子里帶出來為大眾所熟知,真正普及還得靠下一撥年輕人。“蛋糕現在已經擺在面前,要怎么吃下還得精確論證。”于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