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奕警官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接到便服執(zhí)勤任務,他居然第一次就選了一件紅衣,結果被隊長批評過于“顯眼”,不符合任務要求。
“等一會兒下課,我要去問黃奕警官要簽名!”當明星警官“走出電視”,走上講臺,孩子們非常激動,有人特意準備紙筆,請他課后簽字留念。19日,來自上海市公安局治安總隊的警界主播黃奕,來到廣粵路上的“漢未央虹口區(qū)小學生愛心暑托班”,帶來一堂暑假安全自護課。自7月初以來,作為2018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500多個這樣的小學生愛心暑托班在申城各地漸次展開,數(shù)萬小學生有了安度暑假的好去處。
托育托育,不是只“托”不“育”。愛心暑托班不僅僅是減輕暑假期間雙職工家庭看護低齡孩童的壓力,更是給孩子們一個拓展綜合素養(yǎng)的有聲有色第二課堂。盡管課程都是公益屬性,但各個系統(tǒng)的社會力量紛紛全心投入,逾萬名志愿者加入托班日常工作,來自校園內外的“編外教師”讓不同暑托班各具特色、各展所長。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日前走進多個辦班點,當警服遇上漢服,用滬語說起高鐵,針對需求、寓教于樂,真正“快樂不簡單”。
學會防身招式,模擬火場逃生
課堂上,身著淺粉色和天藍色的漢服,孩子們個個交領右衽,行禮迎接前來授課的黃奕警官。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上課,起立”,這個以“漢服漢禮”為特色的“漢未央愛心暑托班”讓孩子們作揖敬師。隨著一聲“禮成”,正式開課。
課堂主題是“認識你身邊的警察,發(fā)現(xiàn)你身邊的安全”。“你們知道嗎,我大學剛畢業(yè)時執(zhí)行任務中,還鬧過‘烏龍’,”黃奕警官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接到便服執(zhí)勤任務,他居然第一次選了一件紅衣,結果被隊長批評過于“顯眼”,不符合任務要求。講臺上,還端坐著各式各樣的泰迪熊警察:有穿著灰色衛(wèi)衣的便服警察泰迪熊,有戴著雷鋒帽的執(zhí)勤泰迪熊,有套著拳擊手套的泰迪熊,還有整整齊齊穿著警察標準制服的泰迪熊,它們胸前縫有“SHANGHAI POLICE”字樣。這些泰迪熊玩具,正是給積極發(fā)言、表現(xiàn)優(yōu)秀孩子的獎品。
課上,他教孩子們如何分辨治安民警、交警、特警、消防員等等。孩子們一會兒變身運籌帷幄的交通指揮員,一會兒化身與嫌疑人斗智斗勇的特警,一會兒又成為帶領生還者逃離火場的消防員。在模擬抓捕嫌疑人行動的時候,孩子們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自己胸前的學員證模擬對講機,商量對敵策略,惟妙惟肖引起陣陣笑聲。在模擬火場逃生時,孩子們都十分認真嚴肅地作彎腰捂鼻狀,扶墻摸索,成功完成自救,得到了警官點贊。
在漢未央愛心暑托班,孩子們從到來的第一天起便學習漢禮、接觸漢服,并在之后的學習中,謹遵傳統(tǒng)禮儀。另外,他們還開展各式各樣的特色課程,從武術課到投壺課,在課上練習蹲馬步,學防身招式,了解古人宴會時的禮節(jié)性游戲。此外,“少兒京劇”已被排為漢未央愛心暑托班每周必上的一門長期課程。
“阿拉老‘結棍’額”,滬語相互打趣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不少街道的愛心暑托班都為孩子們普及一些傳統(tǒng)課堂上學不太到的知識和技能。滬東街道與哈哈少兒頻道合作的哈哈愛心暑托班,老師們策劃了每周課程,除了手工課、美術課外,還請來哈哈記者團團員為孩子開設新聞攝影課,教孩子們簡單的采寫、拍攝功夫。而每周開設的滬語小課堂,更是燃起孩子們的求知熱情。
“有人知道‘我們很厲害’用上海話怎么說嗎?”在滬語課上,哈哈俱樂部的李是佳老師提問,以此鞏固前兩天學習的滬語要點。事實上,班上有將近50個孩子,只有6個是上海本地人,其余都來自其他省市。“阿拉老‘結棍’額!”坐在底下的孩子們爭先恐后大聲答道。
小學生黃珈兒是滬語課上的小小領軍人物,她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因為所應征的劇團對演員的要求是要會滬語,懷著成為小演員的夢想,她還特意加強學習滬語,于是成了班上的小學霸。孩子們都敬佩她的滬語能力,遇到不會回答的問題總向她請教。
“班上的孩子,有超過一半聽不懂滬語,要想讓小朋友學會和上海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們交流,多多少少要學一點滬語聽說,”暑托班負責人張晨說,“現(xiàn)在不僅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連上海戶籍的小孩也不怎么會說滬語了。”為了傳承海派文化,從簡單的打招呼說起,每周開展45分鐘的滬語教學,目前看來很有成效。老師穿插介紹老上海歷史,以及上海話變遷,讓他們知道了上海早餐里的“四大金剛”分別用滬語怎么說,怎么用滬語介紹上海地標建筑等,孩子們上課時也會用滬語相互打趣。
師范教學相長,師生將心比心
“我知道,220伏!”孩子自信滿滿的回答贏來一陣掌聲。來自靜安區(qū)內鐵路工務段的青年志愿者正在“寶山路街道愛心暑托班”上帶給受托孩子一次“鐵路安全”之旅。“那你們知道高鐵上面的電纜帶多少電壓嗎?”各種回答不斷,最后志愿者老師給出了答案:“2萬多伏!這種電壓足夠把一個隔2米遠的人電死。”孩子們睜大眼睛,直直看著眼前的熒幕,仔細聽著講解。
于是,志愿青年導師開始播放《圓夢工程》影片,讓孩子們認識中國鐵路和高鐵動車,介紹復興號等不同型號的高鐵列車組。志愿者還準備了簡報,教導孩子們幾個“不”:不可以在鐵路旁放風箏、不可以靠欄桿、不可以橫過路軌……講說中,不時加插問題“你們猜最快的高鐵時速可達多少?”“知道從上海到北京只要多長時間嗎?”孩子們迅速舉起一雙雙小手……
教學相長,“未來老師”也受益匪淺。來自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班導師周心怡同學對記者說,服務暑托班也是自己鍛煉的好機會,“很多人覺得女老師比較柔弱,缺乏威嚴,我卻用溫柔的方式跟他們說道理,發(fā)現(xiàn)孩子們其實吃軟不吃硬。”班上有一名患甲亢的孩子,有時候比較好動,引起老師注意。小周說,耐心講道理,總比責備好,就跟他說“你這樣老師也會不開心”。將心比心,孩子學會為別人著想。
作為“愛心學校”志愿者品牌的創(chuàng)始學校,上海師大團委負責人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全校暑期社會實踐中,代表性的愛心暑托班項目就有七八個,不同院系大學生志愿者結合各自專業(yè)背景,學以致用設計課程,成為各區(qū)辦班點的“孩子王”。比如,哲法學院的海貝殼愛心學校與黃浦區(qū)五里橋街道合辦暑期項目,根據(jù)學院特色增加帶有普及性的法律常識課;同樣,美術學院的放心家園愛心暑托班開在徐家匯商圈,設置彩泥課、動漫基礎以及折紙等動手類課程;還有生環(huán)學院的小雛菊愛心暑托班與淮海中路街道合作,開課如動物世界、植物概述等,也都受孩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