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是當代漢族人根據具體的穿衣需求,通過對歷代漢族服飾原生態審美的綜合提取,組合構建的民族服飾。
漢服的定義:
漢服是當代漢族人根據具體的穿衣需求,通過對歷代漢族服飾原生態審美的綜合提取,組合構建的民族服飾。
目前階段在漢服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亂穿衣:穿衣不分場合,有少數同袍穿著禮服逛街購物,或是穿著短衣短褲參加祭祀。這些在外人看來就有作秀或不守規矩的嫌疑。
2.朝代匯:雖然口頭上說漢服不分朝代,但是在向群眾介紹和科普的時候又用唐制、宋制之類的來表達,或說唐朝服飾的特點是XXX,宋朝服飾的特點是XXX,使得被宣傳的對象搞不清是在介紹漢服還是科普歷代服飾。
為何說當代漢服體系的構建不能直接照搬文物:
1.違背傳統:漢族服飾的發展史上從未出現廣泛照搬前代服飾的現象,所以說照搬文物是在社會習慣上違背了傳統。
2.割裂歷史:漢族服飾擁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這些對于我們都是寶貴的財富,所以說單獨拿出一朝或一個時期的衣服來做排他性推廣,是對歷史的割裂。
3.厚古薄今:如果說古代的東西就是金科玉律,是不得改變的,改變就不正宗。那么按照這個邏輯逆推,最終的結論會是裸體最正宗,畢竟自從人類開始穿衣起,就打破了不穿衣服的傳統。
4.混淆概念:混淆了古裝和漢服的概念,古裝中包含的一些具有時代性的意識形態,有些與當今社會是脫節的。
5.失去秩序:古代服飾原有的秩序并不能很好的與當今的社會形態對接,照搬造成的結果就是表面上有秩序,但執行的時候是混亂無序的。
漢服的傳統屬性:
漢服是一種傳統服飾,而這個傳統屬性又分為兩個層面,繼承與創造。所以說直接照搬文物而來的服飾應稱為古裝,而非漢服。漢服應是動態的。
當代漢服體系構建的重點:
1.以軸心時代美學為核心指導。
2.消除古代服飾中的尊卑、階級屬性。
3.創造以使用場合及功能為區分的新秩序。
新的款式分類 :
襦:衣長不過膝或齊膝,有袖緣的單層或夾層短衣。
衫:衣長不過膝或齊膝,無袖緣的單層或夾層短衣。
襖:衣長不過膝或齊膝,中有夾絮或使用毛皮制作的短衣。
袍:衣長過膝,且穿著時衣襟相互交掩的長衣。
罩衣:衣長過膝,且穿著時衣襟不相互交掩的外穿長衣。
裙:裙面為一整片。
裳(禮裙):裙面分為前、后相互獨立的兩片。
袴:開襠或合襠的外穿長褲。
裈:合襠的短褲,可著于袴內亦可單著。
新的使用場合分類:
1.便裝
便裝一般用于居家、休閑、旅行、戶外運動等非正式場合。款式以求舒適便利,低調樸實。上衣衣長不過膝,衣袖皆為窄袖,可無袖、半袖及長不過手掌的長袖。下裝有裙、袴兩種,二者長短以適度為宜,皆不曳地。女子發型、妝面、配飾無定式,風格樸素和諧即可。
正裝一般用于集會、宴飲、迎謁等較為正式的場合。款式具有一定的儀式性,但同時也不失便利性。款式分袍服及裙裝兩種。袍服衣長過膝或至腳面,裙裝裙長至腳面但不曳地。上衣衣袖有窄袖及中袖兩種,最長一件袖長至少可以蓋住指尖。著正裝時男子可選擇性使用頭巾,女子裙裝可搭配披帛、香囊等配飾。女子發型、妝面、配飾無定式,風格和諧即可。
3.盛裝
盛裝一般用于重大節日、慶典、壽辰等隆重場合。款式強調儀式性而弱化了便利性。款式分袍服及裙裝兩種。袍服衣長至腳面或曳地,下擺不開衩。裙裝裙長至腳面或曳地。上衣衣袖有中袖及大袖兩種,最長一件袖長至少需要超出指尖一個手掌的長度。著盛裝時男子需要加頭巾,女子裙裝可搭配披帛、香囊等配飾。女子發型、妝面、配飾無定式,但風格可以趨于華麗,強調儀式感。
4.禮服
禮服一般用于特定的禮儀場合,例如祭祀及婚禮。款式強調儀式性而弱化了便利性。款式分袍服及裙裝兩種。禮服有較為固定的服飾搭配模式。禮服可分為祭服和婚禮服兩大類:
(1)祭服
祭服又分為家祭服和公祭服兩種。其中家祭服用青面皂緣的深衣,戴皂色方巾。公祭服用皂衣黃裳的冕服,衣冠皆用麻制,冕無旒,衣裳無章紋,以合“服周之冕”“如王之服”之古意。祭服是整個漢服體系中規格最高的部分,但風格尚質,不施華飾。男服同服。
(2)婚禮服
婚禮服男女皆用大袖襦裙制,裙長曳地尺余。男子著婚禮服需加禮冠,女子則需高髻盛飾。衣裳外層皆用絲制,衣料施以暗紋、印花或刺繡。婚禮服是整個漢服系統中最華麗的部分,風格尚華,盛飾最多。
以圓領為例,新體系之下,從便裝到盛裝,僅根據衣服的廓形即可辨別。又因圓領為褻衣演變,故而禮服外衣不用圓領。
新漢服體系下的禮儀重構:
這里僅以男子 。
關于漢元素:
漢元素不應是在遵循傳統裁剪技法的基礎上將衣服做短小些的產物,漢既然是以元素的形態出現,那意味著其本體便不是漢服,所以漢元素的準確定義應當是:漢元素指的是在西式服裝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漢服的美學、圖形或造型元素。本質上還是西式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