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拜織女、祭魁星、斗巧、分食巧果……昨天,在鹽瀆公園,鹽城50多名漢服愛好者集體“穿越”,拜香祭酒重現中國古代七夕的各種精彩活動場景,帶著市民重溫七夕節傳統含義和習俗,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拜織女、祭魁星、斗巧、分食巧果……昨天,在鹽瀆公園,鹽城50多名漢服愛好者集體“穿越”,拜香祭酒重現中國古代七夕的各種精彩活動場景,帶著市民重溫七夕節傳統含義和習俗,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發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古代就是以乞巧為意,顧名思義,以乞巧為主,又稱女兒節。真正意義上的七夕節,是有很多傳統習俗的,七夕節這一天,女子會穿上新衣裳,打扮漂亮,在長輩的帶領下乞巧。乞巧的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在昨天的活動中,鹽城的漢服愛好者就按古風,復原舊時七夕場景,例如女拜織女、男祭魁星、斗巧、分食巧果等,一起過了一個傳統原汁原味的中國七夕節。
“現在七夕這個最富有浪漫氣息的傳統節日被過成了情人節,事實上是扭曲了七夕原本的浪漫。”鹽城天涯海角漢服學會負責人陳葳睿告訴鹽城晚報記者,七夕節的最大寓意就在于讓少女更加的心靈手巧,比現在的三八婦女節更具有積極的生活態度、社會意義、浪漫主義情懷。七夕最好的象征物是針、紅線、蓮藕和荷花。一個穿著傳統服飾漢服,參加傳統的民俗活動,有祭祀織女,有斗巧會,有拉紅線的七夕,才是傳統原汁原味的中國七夕節。
“我們漢服‘同袍’身穿傳統漢服,展示傳統習俗,本質的意義就在于讓大眾知道我們的傳統節日是如此的豐富多彩。”陳葳睿說,鹽城的漢服愛好者已經連續多年組織、參與七夕節漢服活動。
陳葳睿說,衣冠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穿漢服只是同袍們致敬傳統的表達方式之一,很多“同袍”都希望通過漢服讓更多的人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市“同袍”是一個越來越活躍、越來越被大眾認可的群體,鹽城本地市民中,“同袍”(漢服愛好者)有500人左右,加上學校社團中的外地學生,人數超過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