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原”千套漢服 復興傳統禮儀 “80后”女孩靳臻:讓更多人了解漢文化
桂林生活網訊(桂林日報記者 秦紫霞 文/攝)“漢服其實是漢民族的服飾,并不是很多人誤會的漢朝時代的服飾。它代表的不是一種簡單的服飾,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透過服飾和禮儀,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文化和歷史。”6月4日,在聯達廣場紙的時代書店,一場關于漢文化的公益講座吸引了數百名觀眾的到來。這場活動的策劃到編排,都來自一群漢服愛好者,他們懷揣著對漢服文化的崇敬,希望讓更多市民去接觸并了解漢服文化。而主講人靳臻,正是其中的一個。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不斷興起,“漢服風”和“漢文化”也成為一種新潮流,受到不少青年追捧。在桂林,也有一群對漢服和漢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年輕人,他們圍繞著漢服和漢文化開展著各種活動:中秋祭月、端午祈福……甚至將傳播漢文化當成事業。這些年輕人為何對漢服和漢文化如此熱衷?傳統文化的復興是否有助于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近日,記者走訪了以靳臻為代表的他們。
散盡家財 她“復原”千套漢服
無論是居家、出游或上班,只要不是寒冬臘月或天氣惡劣,靳臻都會穿漢服,騎著車,穿梭在桂林的大街小巷。這些服裝幾乎都是她親手縫制或設計的。從2009年至今,靳臻已收集了千余套漢服,自己制作相關的配飾。8年的全身心投入,她儼然成為了漢服和漢文化的“行家里手”。
“說實話,很多市民不知道我穿的是什么。常常有人會問,姑娘你這是韓服嗎?每次聽見這樣的話,我內心就有種說不出的難過。”靳臻說。
“是一次機緣巧合的偶然。”說起和漢服與漢文化的結緣,靳臻記憶猶新。2005年,甘肅女孩靳臻來到南方桂林讀大學,初到桂林的她被桂林的山水和人文吸引,發誓一定要留在這座美麗的城市。2009年,一直都將手工配飾作為愛好的她在上網選擇配飾零件時,網站推送的關于漢服吧的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在這里,全國各地的‘同袍(漢服愛好者)都在交流,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想看看桂林有沒有這樣的組織。”靳臻告訴記者,通過網絡,她很快認識了桂林的“小魚”“紫雨熏風”等人,她們都成了桂林最早的漢服愛好者。有了“同袍”,她們開始聚會、開始研究古代文人的禮儀、開始查閱古書籍、開始嘗試對傳統禮儀的復原與傳承。
“所謂人靠衣裝,服飾是讓人第一感受到你氣質的一種體現,也是讓人直觀感受到我們這個民族和時代的文化的體現。很多古書都有記載,比如《輿服志》就記錄了很多漢族服飾的文化和禮儀。但很多商家或影視作品上呈現的是錯誤的服裝和禮儀。”靳臻說,每每看到這些場景,她都會很痛心,于是決定復原一些傳統漢族服飾。
“我們研究了很多古典書籍,發現不同朝代、不同場合的服飾有不同的講究。用料、顏色搭配、包括款式都不能隨意發揮,要盡量還原真實。”靳臻告訴記者,因為現實條件有限,她們往往是通過古畫、古書籍將服飾的款式、用料等等復原出來,然后再自己進行剪裁、制成,從頭飾到服飾幾乎都是自己手工完成。“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通過研究服飾,你可以發現每個朝代的禮儀和文化,比如皇室宗親的服裝、車架、規制,日常的禮儀、祭祀的禮儀。出席宴會的禮儀等等。”靳臻說。
2010年,靳臻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她放棄了全國大型連鎖公司銷售的工作,專心潛心研究漢服和漢文化,并嘗試進行一些漢族禮儀的復興。“當時我的朋友們都說我瘋了,他們都勸我,對這個興趣不要太執著。因為我那時是公司在桂林地區的銷售冠軍,收入很不錯,但是我心里知道,如果我繼續工作,就沒時間好好研究它,我覺得心里總有些火花提醒我,應該做些什么。”靳臻說,幾年來她沒有買房、將積蓄全部花光,復原了數千件漢族傳統服飾,并積極投身傳統文化的各種公益推廣活動。在麗君路的漢文化體驗館里,她指著一件件漢服告訴記者,回憶在桂林12年的經歷,除了交了個男朋友,剩下的就都是這些一件件精心制作的漢服了。
一場復興傳統禮儀的嘗試
2016年中秋之夜,古南門外榕湖邊人頭攢動,多彩的花燈伴著月色,身著漢服的少女在市民的注視下舉行著拜月的傳統儀式,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的圍觀。“這個活動挺新鮮,來桂林旅游,不僅欣賞到了優美的自然風光,還能了解傳統文化。”來自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游客陳小麗停下腳步觀看了許久,在市民們的朋友圈里,兩江四湖景區的花燈展和祭祀也成了當時最火的中秋照片。
作為這個活動的幕后策劃者之一,靳臻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很是自豪。“那天的場景很震撼,整個景區被圍得水泄不通,據說當天有超過5萬人。我們完整復原了明制的禮儀,讓大家了解了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比如賞花燈這個傳統習俗能夠流傳,是值得欣慰的。”靳臻說。
“我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對于禮儀的傳承,我認為是斷層了。”在仔細研究傳統漢文化并決心進行傳播后,靳臻發現,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和禮儀缺乏了解,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及其嚴重,這也是她決心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傳統的節假日都變成了聚餐和宴請,大家會漸漸忘記文化和節日本身的意義。比如 、到唐制齊胸襦裙、再到明制的披風……這些漢服將對大眾一一展現。在靳臻的努力下,桂林漢服協會也正在籌備中,對于漢文化的推廣也即將走向正規化。
每天,靳臻依然穿著改良版的漢服,騎著電單車穿梭在桂林的大街小巷,繼續著她的漢文化推廣之夢。“我真的很渴望,大家知道漢文化是什么,它代表了中華民族漢祖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