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到底意味著什么?只是一件華美的衣裳,或是飽含文化傳承?要推廣漢服日常化,到底需要原汁原味,還是不斷改良?
漢服到底意味著什么?只是一件華美的衣裳,或是飽含文化傳承?要推廣漢服日常化,到底需要原汁原味,還是不斷改良?
把漢服推廣給留學生
雨櫻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思齊漢服社的成員。原本喜愛街舞,因為偶然做漢服走秀模特,接觸到了漢服。通過集體排練,她了解到衣服背后的趣聞典故,逐漸感受到漢服的魅力。
在一次交流生項目中,雨櫻接待了16名澳洲留學生。英文不錯、熟悉中國文化、會跳漢舞的雨櫻意識到,留學生們對傳統文化很好奇。于是,她教他們跳集體漢舞,還身著中國傳統女服,教授中國傳統行禮的方式。留學生們很感興趣,特地向漢服工作室租了一批漢服,人人試穿。聽說漢服價格不菲且購買不方便時,他們都覺得很遺憾。
比起普通服飾,漢服動輒四五百元的售價,并不便宜。20歲的思齊漢服社成員李金晶,靠兼職、實習等收入,買了五六十件(漢服細分的形制比較多,一套經常有好幾件)。
一周有四五天穿漢服
李金晶最早接觸漢服,是在貼吧里,她只是單純覺得很好看,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并不了解。后來,她漸漸意識到,漢服之所以有單獨分類,是因為承載了厚重文化,聯結了各朝各代的典型文化符號。
家人不排斥她穿漢服,甚至會主動向別人解釋,這不是古裝,而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但在一些比較重要、嚴肅的場合,他們覺得我穿漢服太受矚目,不太恰當。”李金晶買的漢服,日常大多可以穿,利用率較高,特別是春夏時節,一周可能有四五天會穿漢服出門。
她曾在大眾點評實習過半年。本以為實習要穿得“很正經”,但沒想到氣氛特別輕松。部門同事知道她喜歡漢服,還一個勁攛掇她穿去上班。“看到我穿漢服,身邊人都很和善,幾乎沒人特別排斥,也沒人覺得我是異類。”
改良有可能破壞傳統
推廣漢服本身就有矛盾——希望大眾都接受,就要結合現代潮流,做出一定改良;但是改了之后,又可能影響歷史的原汁原味。
李金晶認為,漢服有常服和禮服之分。平常上課穿晚禮服,會被認為是嘩眾取寵。所以她平時穿漢服,都是建立在衣著方便、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飄飄欲仙的拖地長裙、繁復的發型首飾、夸張的妝容,這些都不是日常的選擇。”她欣慰的是,自己影響了不少身邊人,讓他們覺得漢服并不高高在上,和平常的衣服沒什么兩樣。
用日常穿著的方式推廣漢服,雨櫻不太認同。“一來,總歸不太方便;二來,在中秋、七夕、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換上精致的漢服出門,才是推廣漢服和傳統文化更快捷正確的路徑。”
融入現代能更好發展
思齊漢服社另一個骨干成員文言,覺得漢服還有更多可能性。這個從小喜歡詩詞歌賦的95后女生,大一時就創辦了漢潮工作室。“漢是傳統,潮是潮流,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才能更好發展。”在南翔老街,漢潮每月舉辦漢服街頭藝術;很多學校的畢業禮、 都會邀請工作室參加;有些公司年會也會請漢潮表演。
最令文言欣慰的是,漢潮曾為嘉定留云中學辦14歲成人禮。學生們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沒有本地戶口,不能在上海讀高中。初中畢業后,他們只能無奈回老家。14歲的孩子,人生本來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可能,但是這些孩子的未來幾乎可以預見。那場成人禮結束后,校長和老師們抹著眼淚告訴文言:“真好,以后每年都要做。”
文言明白,成人禮和漢服像一劑催化劑,帶給孩子們莊重的儀式感。“漢服應該發揮對社會有利的作用,而不只是一首歌、一支舞、一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