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的端午節來臨之際,汕頭漢服社在1860文化創意園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端午漢服民俗體驗日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感受“漢服之美”,過一個“原汁原味”的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的習俗,恐怕大多數人都只知道“吃粽子”、“賽龍舟”。事實上,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比你所了解的要多。在今年的端午節來臨之際,汕頭漢服社在1860文化創意園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端午漢服民俗體驗日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感受“漢服之美”,過一個“原汁原味”的端午節。
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汕頭漢服社的成員們設置了不同的攤位,供市民參與體驗傳統文化。射五毒攤體驗射五毒弓箭游戲、制香囊攤自調香料包制香囊、編彩繩攤學習編制五彩繩手鏈……另外,現場還有漢服試穿、展覽,漢族文化科普等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到場參與。
汕頭漢服社社長楊宓琪介紹說,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過端午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民族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但總結起來,端午節這天有許多主要的習俗,如懸掛菖蒲、佩戴香囊、刺五毒、飲用雄黃酒等等。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因此很多傳統習俗都與驅病保健康有關。首先提到的就是掛艾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和菖蒲。由于它們能散發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中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楊宓琪介紹說,在廣東地區,人們會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成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均可,這一習俗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在漢族傳統文化中,端午節還有栓五色絲線的習俗。楊宓琪說,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因此,在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類似這種佩戴物品的習俗還有一項——戴香囊。香囊一般用碎步縫制而成,里面裝著各種香味撲鼻的中草藥。老年人一般喜歡佩戴梅花、菊花圖案的;小孩子喜歡飛起走獸類的;如果是熱戀中的青年,那多情的姑娘就要制作別致的香囊贈給心上人。
端午節在古人心中是毒日、惡日,因此還有“刺五毒”的習俗。楊宓琪告訴記者,所謂“五毒”是指蜈蚣、蝎子、蟾蜍、毒蛇、壁虎,人們把五毒的畫像制成靶子,再以尖物刺之,以此方式表達對毒蟲的憎惡。其次是“點雄黃”,端午節一早,父母會用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如同老虎一樣,以求百鬼畏懼,保命長生,而且老鼠毒蛇也害怕雄黃。
此外,端午節還有放風箏、制涼茶、跳鐘馗等等習俗,由此可見中華文化淵源悠長,值得我們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