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富有民族色彩的節日,5月24日,由什邡報社主辦,什邡市實驗小學承辦的“傳承端午民俗 弘揚傳統文化”活動在市實驗小學舉行。
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富有民族色彩的節日,5月24日,由什邡報社主辦,什邡市實驗小學承辦的“傳承端午民俗 弘揚傳統文化”活動在市實驗小學舉行。
穿漢服 校園內上漢服文化課
5月25日,什邡市實驗小學5年級5班異常熱鬧,幾位穿著漢民族傳統服飾的漢服愛好者走進了孩子們的課堂。“哇,好美……”“古代人穿越啦!”孩子們紛紛發出感嘆。
來自什邡漢服社的漢服愛好者方建對漢服的起源形成、后世發展、服飾結構、紋飾配件、形制類型等做了詳細講解。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 ”制。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
經過介紹,孩子們對漢服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不少孩子和媽媽表示要購置一套漢服,在傳統節日穿上,將華夏文化傳承。“我覺得今天這堂課非常有意義,讓孩子近距離感受漢服的魅力,孩子覺得漢服特別漂亮,剛剛還和我商量給她買一套漢服呢。”家長劉蕾說。
隨后,幾位漢服愛好者身著交領襦裙、齊胸襦裙,向現場的孩子、家長們作了服裝展示。
聽講座 增知識 聽端午習俗講座
為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5月25日,來自什邡報社的一位志愿者為什邡市實驗小學5年級5班的學生帶來了一場端午節傳統習俗知識講座。志愿者以生動的語言詳細講解了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傳統活動、傳統飲食等知識,并從端午節的神話故事衍生到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伍子胥的忠誠、曹娥的孝順,從一個普通的傳統節日發展到要不斷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等深層次內涵。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蘊藏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最初是祛病防疫的節日,所以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全國各地老百姓會通過龍舟競渡的方式來隆重慶祝該節日。后來,為了紀念抱石投入汨羅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端午節又被稱為屈原日。我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流傳至今大同小異,賽龍舟、喝雄黃酒、懸掛菖蒲、吃粽子等最為普遍,而其中吃粽子又是各地人民都會做的一件事。
同學、家長在現場聚精會神聽著知識講座,積極回答著各種提問,現場氣氛顯得非常活躍。“今年能夠這樣過端午節太有意義了。”這是不少學生的感慨,而家長劉蕾也顯得心情激動,她希望學校今后能多舉辦類似學生與家長間互動的活動,非常有意義。
此次端午節傳統習俗知識講座不僅加深了學生們對即將到來端午節的了解,更啟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歷史的探究之情。
包粽子 齊動手 拉近家長學生間距離
包粽子是本次活動中最讓大家期待的。孩子和家長們拿出了已經準備好的粽葉、糯米、繩子等,等待包粽子活動的開始。原來,為了親自教孩子包粽子,家長們還連日學習了如何包粽子,并悉心準備好了材料。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體驗親子間的互動,拉近彼此距離。
隨著老師的一聲“開始”,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家長們先將兩張粽葉折疊成漏斗狀,學生們再往里面放糯米。在最后的包裹和捆綁環節,有的學生竟然用嘴叼住繩子,和手配合著一起操作,憨態可掬,現場十分熱烈。包粽子不僅考驗著學生的動手能力,親子間的配合也必不可少, 看著一個一個的粽子“新鮮出爐”,大家臉上都樂開了花。實驗小學5年級5班學生文詩語說:“每年端午節家里都是買現成的粽子,此次活動卻是自己動手,感覺很有意義。”
在這樣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生們學習了粽子的制作工藝,掌握了包粽子的方法,家長也與自己的孩子有了更深刻的溝通和交流,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這次的活動讓小孩了解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增強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增進了和父母的感情,讓孩子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氛圍。”家長劉蕾表示希望接下來學校多舉辦系列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們在玩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