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
漢服
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
——聽風尚
做工
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
右衽
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縫稱為裻 ,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 、長衫等,這類屬于長衣類。
深衣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并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
襦裙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于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
款式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
——聽風尚
交領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于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常服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隱扣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
整體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
紋章
漢服的紋章及其豐富,周禮“以紋為貴”代表了漢文化的信仰和習俗 。漢服中的紋章與漢人意識、認識中的天形地象、陰陽八卦、無形無色、吉祥圖案等各類文化符號緊密像通用。
紋飾
漢服的紋飾上喜歡采用帶有吉祥寓意的圖紋。如“六合同春”、“五谷豐登”、“錦上添花”等圖案。同時,依據不同的場合,也會選擇不同的紋飾。
足衣
漢服的足衣分為:舄、履、屨、屐、靴、鞋 。堯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為履,以帛為屨。周人以麻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又稱木屐。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
漢服與孝
漢服與孝文化有著緊密的關系。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孩子的冠飾衣緣不應該用白色,如果父親去世了,喪禮完畢之后,別的孩子穿衣就沒有什么特殊忌諱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即:斬衰(cuī)、齊衰(zī cuī)、大功、小功、緦麻。
文化
總而言之,漢服蘊含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它不僅僅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傳承下去的不朽精華。
——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