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連日來的春風,讓北京城的綠意更濃了,而同樣變得更濃的還有北京科技大學的傳統文化氛圍。
傳統文化教育不應只是兩個月
古語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于是,“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便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它們背后所承載的傳統文化,也流傳千年,體現在諸多領域,比如武術、漢服等。
秉持著對武術的熱愛,孟飛大一時就加入了太祖拳協會,在前輩和外聘教練的指導下,習武兩年的他不僅加深了對武術的認識,也逐漸感受到了武術所帶來的好處。
“通過練習武術,我感覺自己從內到外都得到了提升。”孟飛說,內就是精神狀態,現在比習武之前更好了;外就是身體的耐力、柔韌性、協調性,都有了質的飛躍。
對此,太祖拳協會負責人、研一學生陳尚感受更多的是武德。
“習武先講德,這是教練在教我們練武前就多次強調的。”陳尚說,沒有武德,就不可能在武術上有大的建樹,更有可能會走入歧途。
對于他們來說,練武可謂修身亦修心。而對于李鄧宇卉和同為尺素漢服社成員的大二學生肖宇來說,漢服文化也同樣有著這樣的功能。
加入尺素漢服社一年多來,李鄧宇卉通過前輩的講解和自己的學習,對漢服的認識更深了,“除了可以展現服飾之美,還可以展示所承載的文化”。
肖宇說,其實他以前是一個比較邋遢的人,但自從接觸了漢服,整個人“像是變了個樣子”,感覺現在的自己非常有氣質。巧合的是,李鄧宇卉也用了“氣質”這個詞來形容傳統文化或者說漢服對自己的影響,“那是一種從內到外的提升,從內到外的溫文爾雅和氣質”。
李鄧宇卉和肖宇覺得,傳統文化節可以讓同學們更加系統地認識傳統文化,但同時也有一個擔憂,那就是兩個月結束后,傳統文化教育是不是也會停止呢?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肖宇希望,傳統文化節可以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與工作中,讓每位同學都喜歡去學習,有機會去接觸。
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實行三步走
對于李鄧宇卉和肖宇所擔心的問題,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于成文給出了這樣的答復——傳統文化節將成為學校每年文化建設的一項盛事,融入日常工作,希望學生們以此為契機,深入學習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據于成文介紹,對于首屆傳統文化節,學校將充分整合已有資源和不同部門,并做到結合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校園歷史、結合學科特色的“三結合”,在為期兩個月的時間里,以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濃郁氛圍、厚植人文沃土、踐行民族精粹“三步走”為方針,開展包括主題宣傳、主題文化、主題實踐三個系列的十項具體活動。
“主題宣傳活動以‘頌滿井之韻·舉中華之光’傳統文化主題外展為平臺,通過現場展示與互動體驗,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弘揚,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校園文化氛圍。”于成文說,主題文化系列活動包括舉辦系列講座、人文知識競賽、主題班團日、戲劇節、詩詞大會等活動,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地氣”,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入眼入腦入心;主題實踐活動包括“尋根——傳統文化中國行”社會實踐活動與“逐夢——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者”的系列志愿服務行動,鼓勵廣大師生身體力行地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與引領者。
“高等教育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權良柱強調,青年學生必須保留中華民族的底色,在學習傳統文化過程中,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培養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提升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