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山西始終占據著引領地位,如何將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現輝煌,如何讓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賦予其新的動力并發揚光大,是本報當下以及今后長期努力的方向之一。
山西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山西始終占據著引領地位,如何將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現輝煌,如何讓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賦予其新的動力并發揚光大,是本報當下以及今后長期努力的方向之一。
3月25日上午,由三晉都市報社主辦,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支持,山西海通天創意策劃有限公司承辦,三晉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山西華墨幻游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山西流水清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非遺匠人面對面”主題公益活動在太原市三晉文旅集團召開。
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建明,太原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工美辦處長侯建國,太原市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李光瑛,三晉文旅集團常務副總張云霞,晶晶茶道藝術館總經理張晶晶,山西首家漢式生活體驗館館主羅春林,太原市龍誠眾創空間、山西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及非遺藝人王振華、董現坤、郭凱等40余人參加。
當天活動主題為“大漆文化及其飾品流行趨勢”,主講嘉賓為太原市工藝美術大師、漆器藝人郭喜梅。早上8時30分,郭喜梅就帶著她制作的精品漆器來到會場,輕輕地將每件作品裝進展示盒內,細心地將其擺放到最佳的觀賞位置。“我對活動很期待,這是對我傳統手藝的認可,是對我的作品品牌的極大提升,我們非遺手藝人很需要這樣的宣傳與幫助。”郭老師臉上洋溢著笑容,熱心地招待到場的每位嘉賓。
上午9時20分,本報非遺文化產業部負責人王俊寶介紹了本次活動的相關內容。他講道,“在如今煤焦產業不穩定的情況下,山西最有希望發展起來的就是文化產業,因為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演變發展進程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當前,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謀劃部署,全省上下都在圍繞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挖掘山西文化旅游資源,弘揚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山西民間精湛技藝,讓山西文化成為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正在成為各級黨委、政府、企業和山西人的共識。本報組織 非遺匠人面對面 主題公益活動,就是希望通過與廣大關心、熱愛、支持山西非遺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的交流互動,傳播非遺知識,宣傳非遺文化,推廣非遺產品,讓非遺與大家親密接觸,讓非遺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王俊寶講道,目前,我省廣大非遺傳承人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傳承、營銷等各種困難。但是,緣于對先輩創造的優秀文化的無比熱愛,讓他們依然堅守著祖先留下來的技藝,繼續豐富和完善著山西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匠人”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讓“非遺匠人”過得好一些,讓他們成為山西率先富起來的一群人,就是我們最真誠的期望。他說,“非遺文化傳承中面臨的各種問題,不是僅僅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就可以解決,它需要政府扶持,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百姓的認可與踐行,需要通過各種活動聯合不同組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顯著效果。”
王俊寶向大家介紹了本報非遺文化產業部今后的工作重點,他介紹到,從3月25日起,三晉都市報社將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在全省各地組織相關活動30場,團結起對山西非遺文化熱愛、關心的有志之士與各級組織,共同努力打造出專為非遺傳承人服務的優質平臺,嫁接社會資源,解決非遺傳承中的各項問題,提升其品牌,促進其銷售,建立起群眾對山西非遺的認可與自信,完成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主要任務,實現非遺產品滿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根本所需,從不同角度完善非遺文化產業體系,努力振興山西傳統文化。
三晉文旅集團現場介紹了他們在旅游、文創、租車、二手車四個板塊的內容,為到場參加活動的各個公司及非遺藝人提供了許多合作機會。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在欣賞前平靜內心,提前進入文化的氛圍,才能更好地領略其中魅力。在郭喜梅開講前,由山西流水清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山西古琴第一人”彭建軍老師的學生——成亢為大家獻上了一曲《漁樵問答》,琴聲優美,其音幽雅,環繞耳旁,讓人似身臨其境,指尖流露的濃濃文化氣息深入身心,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流連忘返。成老師彈奏過后,他的學生張靜也為大家彈奏了一曲,年齡雖小但琴功深厚,同樣優美的曲子讓人慢慢平靜,傳統文化就是需要這樣的新生力量才能延綿不斷。
古琴聲帶來的寧靜氛圍,讓郭喜梅也陶醉不已,“古琴確實能讓人安靜,聽一段古琴再來看看漆器,也許你會有不同的感覺。”郭喜梅打開精心制作的投影,為大家細細講解漆器的歷史與其制作工藝。
她介紹,大漆早在商代就被廣泛運用,經過歷史的演變與發展,生漆的采集與處理技術都比較成熟,漆器制作工藝更是巧奪天工,因為大漆隨溫度、時間、濕度等外界因素會變化的原因,每件漆器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郭喜梅講道:“生漆是從漆樹上直接割取下來的樹汁制作而成的,天然環保但又比較珍貴,可是大漆作品的承載體卻很普通,比如:蛋殼、貝殼、磚灰等等,充分體現了大漆的包容性,我從中更是學到了人要寬容,去用平靜的心態包容每件事、每個人,這也是非遺匠人所必需的品質之一。”
大漆的工藝比較復雜,所涉及到的工具也很多,郭喜梅介紹道:“一件漆器作品,要經過設計、制作木胎、包胎、涂灰、打磨、陰干、髹漆、制作紋理、推磨拋光等一系列的制作環節才能擺上展架,這其中涉及到的工藝和技術很多,要求手藝人潛下心來長久地學習鍛煉。就拿打磨來說,每上一道漆都要用不同的砂紙重復打磨,一件漆器作品一般需要三個月才算完工,這就必須要求你有耐心,要沉穩,長期地在手藝磨練中得到工藝與內心的升華。”
郭喜梅一邊指著投影講述,一邊比劃著,努力地想將制作過程的樣子給大家生動地復原。在場的每個人都安靜地聽著,仔細地觀察郭喜梅的動作,好像她是真的在現場制作一樣。
“髹漆的時候要很多遍,像一些小的首飾大概需要五六十遍,實際上漆沒有多厚,主要是為了每件漆器能夠足夠圓滑,能配得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稱號,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老祖宗的手藝與智慧體現。”郭喜梅越講越興奮,十幾年的漆器制作,讓她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非遺項目,她的每件作品不僅僅是精湛手工藝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包含著自己因漆器而得到的人生感悟和她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
介紹完漆器的歷史和制作工藝后,活動現場兩位身著傳統漢服的山西傳媒學院女生韋依佩和太原師范學院女生楊慧媛,主動端起漆器作品近距離地為大家展示。古色古香的漢服與精巧絕倫的漆器相得益彰,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感染著每位嘉賓,大家小心翼翼地端詳著漆器,想去嘗試又怕對眼前精美的藝術品造成損壞。
“沒有關系,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隨意佩戴,漆器首飾只有戴在人身上才能展現它全部的魅力。”細心的郭喜梅似乎看出了大家的顧慮,連忙招呼大家嘗試佩戴。有了她的許可,每個人都爭先恐后地嘗試自己喜歡的漆器。“這個手鐲很精美,怪不得要用三個月的工時。”“這個茶壺把紫砂和大漆融合在一起,真是巧奪天工。”“郭老師,您還收徒弟嗎?聽過您的講解,我也很想學習漆器制作。”現場頓時熱鬧了起來,連珠炮似的提問,讓郭喜梅和工作人員應接不暇。
“我看上這個了!”來參加活動的郭小姐一遍遍撫摸著大漆首飾盒,霸氣示愛,甚至將其抱在懷里宣誓主權,生怕被搶走的樣子。“你們這個活動太棒了,我也是學古琴的,很喜歡傳統文化,但以前沒有機會接觸到非遺工藝,更沒有機會聽到非遺藝人這樣深刻的講解,非遺正是需要這樣的宣傳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才能有好的銷路。”
鑒賞佩戴,火熱的討論提問,一度將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郭喜梅開心地揚著嘴角,熱心地回答每位嘉賓的問題。張建明主任、李光瑛院長等都與現場的嘉賓和非遺藝人在非遺如何傳承、如何發展、如何融入現代生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非遺手工藝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的認可和追捧。
在互動環節,我們采訪了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建明,他講道:“本次活動很成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從現場的熱烈氛圍能看出三晉都市報成功地將漆器相關文化和手工藝宣傳到了每一個人的內心,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為非遺衍生品提高了附加值,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增強了大家對山西文化的自信,為振興傳統文化貢獻了力量,同時,還為傳承人和各公司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也將在以后多舉辦這類的活動,搭建好平臺為非遺傳承人服務,聯合好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走出一條成熟有效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以文創的新思路對非遺進行二次開發,滿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在大家熱烈討論時,我們觀察到太原市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李光瑛與身邊的非遺藝人就這次活動的學習經驗火熱地探討著。在被問到對這次活動的看法和建議時,李光瑛回答道:“這次活動很有必要,我院在長期接觸傳統文化的工作者和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