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5日驚蟄,武漢多地桃花、櫻花、海棠花、玉蘭花競相綻放,到處一片片絢爛的鮮花海洋,東湖學院30多位大學生身穿漢服,在沙湖公園焚香祭拜花神,為春天祈福。同時,吸引眾多游客也暢玩其中,拍照留念。
花朝由來已久,古籍中最早的記載見于春秋時期的《陶朱公書》:“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在唐代明確以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并與元月十五元宵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合稱為三個“月半節”,成為重要節日之一。活動內容包括吃花糕,觥籌宴飲,踏青賞花,吟詩作賦,傷春懷舊等。
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二月望》一文中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清朝蔡云有詩一首:“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在當天活動現場,12位身著漢服的大學生代表一年12個月的“花神”:梅、杏、桃、牡丹、石榴花、蓮花、玉簪花、桂花、菊、芙蓉、山茶、水仙,依次列隊,向湖邊盛開的花樹虔以致禮,依傳統三獻禮依次獻花、獻果、獻茶,表達對春天的祝福。
“今逢丁酉花朝節,乃百花之誕辰,群卉之芳時,我采薇漢服社同袍聚首于武漢沙湖湖畔,以酒香果樂,祭百花神……”萬立介紹,整個祭祀的流程包括焚香、獻禮、祭拜、分食福胙等。此外,大學生們還挑選出有典故的5位“花神”:二月杏花以楊玉環為名,六月蓮花西施,九月菊花陶淵明,十一月山茶花王昭君。
在宣讀祭文后,身著漢服的少女們和現場觀眾,在紅綢絲帶上寫下祝詞祈愿,并系在花枝上,這一環節稱為“賞紅”,意在表達對春天花朵的敬意。眾多游客暢玩其中,紛紛與花神拍照留念。
當天的活動中,東湖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的民樂演奏、“墨國軒”書法社成員的現場揮毫潑墨同樣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