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踏進滄口學校的教學樓,大老遠就聽見孩子們嘰嘰喳喳吟誦古詩詞的聲音,在教室外走廊上,一排排姿態各異的花燈沿窗而掛,每一盞花燈下都簇擁著一群孩子,他們邊賞花燈,邊吟誦古詩詞,好不熱鬧。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一踏進滄口學校的教學樓,大老遠就聽見孩子們嘰嘰喳喳吟誦古詩詞的聲音,在教室外走廊上,一排排姿態各異的花燈沿窗而掛,每一盞花燈下都簇擁著一群孩子,他們邊賞花燈,邊吟誦古詩詞,好不熱鬧。
“去年我們跟孩子們一起動手做湯圓,一邊動手一邊學習元宵節的習俗故事,今年我們舉辦了這個花燈展,讓孩子們也體會中華古典詩歌里描繪出來的那種畫面。”負責此次花燈展的滄口學校孫佳藝老師告訴記者,“花燈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制作的,賞花燈、猜燈謎,不光讓這些孩子學到不少課外知識,還能讓他們對傳統文化習俗興趣滿滿。”
說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孫佳藝有一肚子話要說,“看到武亦姝們在詩詞大會飛花令里面的表現,我們學校語文組老師群里都炸開鍋了,古詩詞成了‘網紅’,對于我們這些傳授中國古典文化的語文老師來說,其實是一件特別受鼓舞的事情。”
孫佳藝告訴記者,為了能增加孩子們對中國傳統經典的認知和喜愛,學校沒少費心思,專門針對不同年級孩子的特點和學習能力,制定了誦讀篇目。“這些誦讀詩文的選擇是不同年級老師教學經驗的綜合,也采納了一些相關專家的建議。每個孩子一學期至少20首,低年級孩子主要是入門啟蒙級別的,如《三字經》、《 》、《笠翁對韻》……高年級相應的就會在詩文長度和難度上有所提升,包括《木蘭辭》、《少年中國說》……”
學校要求孩子們每天晨誦都要大聲誦讀這些篇目,“我們是把誦讀經典當做孩子的必修課程在推行,還會定期組織誦讀大賽、闖關競技,來檢驗孩子們的學習成果,也希望通過一種檢測的形式,能讓孩子們對中國古詩詞學習懷有更加認真的態度。”
每年五月,學校會舉辦一次全校詩歌誦讀大賽,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加,還給這個活動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五月的花海。“孩子們每年都會非常認真的準備這次比賽,除了要記得熟、記得清之外,孩子還會加上自己的表演,書畫、舞蹈、快板、演唱……每個班級會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大家對詩文吟誦的熱情卻是一樣的。記得有一次,全校近600名學生集體誦讀《少年中國說》,氣勢如虹,著實振奮人心。”
為了孩子們真正愛上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當做一種興趣愛好,滄口學校的老師除了詩文經典的誦讀也想了不少點子,甚至還專門設立了“VIP課程”。
孫佳藝介紹到,這個“VIP課程”不屬于日常學校教學課程,是一種獎勵性的手段。學校安排三個孩子組成三人行互助小組,只要平時表現積極、進步大,都能給自己的小團隊加分,每月清算一次,表現優異的同學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VIP課程。“別看我們給孩子的獎勵,是課程,但對孩子們而言,這卻比物質性獎勵更有吸引力。”
“我上學期得到了上茶藝課的機會,老師帶我們去茶園參觀,還教我們如何烹茶,飲茶時候的禮儀,還給我們講了好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我們都特別喜歡那節課。”
“我上過活字印刷術的那節體驗課,特別喜歡,從小就從書本上知道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但只能看看圖片。那次上課,一位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整套活字印刷術的工具,我們還用那個活字模具親手印了一首自己最愛的古詩,現在這首詩還貼在我臥室的床頭上呢,我超喜歡……”說起這些VIP課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起來。
“其實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希望這些00后、10后們不要忘記我們的傳統經典,能真正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不管是詩詞經典、民俗風情,還是古法技藝,這些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希望孩子們會傳承下去,相信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武亦姝’們出現。”孫佳藝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