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尊師重道,乃久遠之傳統,故周代已有釋奠尊師之禮。《禮記?內則》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入學府,都要行拜師禮。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
中國人尊師重道,乃久遠之傳統,故周代已有釋奠尊師之禮。《禮記•內則》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入學府,都要行拜師禮。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
何為拜師禮
步入學堂后,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古代的拜師禮適用于所有師生關系,不僅普通學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禮儀規定,皇太子初人學,拜見老師的程序及要求,與州、縣學的拜師禮也是相同的。
《通典》卷七《開元禮類籑•皇太子束修條》就詳細記錄了皇太子拜師的過程與禮儀。皇太子服青衿,也就是學生服,至學宮門外,跪。執事者引立于學宮東階,西面。博士降俟于學宮內東階下。相者引皇太子入。執事者奉酒、修案以從。皇太子入門而左,詣西階之南,東面,跪,拜;博士答。太子還避。遂進,授幣;奉酒壺修案者從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幣。執事者取酒壺修案以東。皇太子拜訖,相者引皇太子出。禮成。
拜師禮序
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因此足見傳統社會對老師的尊敬。一般拜師禮儀分成四個程序。 第一,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父、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后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第三,師父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六禮束脩
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于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干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釋為十條干肉。據《禮記•少儀》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老師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贈《論語》、蔥、芹菜等禮物:同時帶領學子齊頌《大學首章》,象征擔下“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責任。
拜師的禮俗反映了對授業解惑之老師的尊敬,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入學之后則強調敬師,在行為規范上要求:遇見老師,必得作揖行禮;老師提問,必起立回答;向老師提問,要舉手;老師坐著時,學生應該侍立一旁;老師站著,學生就不可以坐著;老師在場,學生不可高談闊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