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語稱“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民族以服飾華采為重要文化,傳承上下幾千年。然而到了現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卻在與西方接軌的浪潮中漸行漸遠,我們穿上了西裝短裙,省去了傳統禮儀,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幾乎徹底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古語稱“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民族以服飾華采為重要文化,傳承上下幾千年。然而到了現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卻在與西方接軌的浪潮中漸行漸遠,我們穿上了西裝短裙,省去了傳統禮儀,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幾乎徹底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而在重慶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身體力行弘揚傳統文化,紛紛穿起了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甚至把它當做日常著裝。
穿漢服擠公交上班 下班繡蘇繡彈琵琶
彭曦是主城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職員,也是一個“資深”漢服迷。見面的時候,彭曦一身黑色的職業裝,頭發從兩鬢梳成小辮挽在腦后,及腰長發自然披散垂背,看去溫婉典雅,卻也和西服毫無違和之感。她語氣輕柔,步履搖曳,舉手投足之間都帶著古典女子的含蓄內斂,卻又自然不做作。
彭曦家中,書桌上擺放的是與漢服有關的書籍和筆墨紙硯,墻上掛著一幅蘇繡鴛鴦圖,旁邊是未完工的繡架和絲線,茶幾上則放著一把琵琶。
彭曦說,她的漢服情緣開始于2006年,她想拍一套寫真送給自己,剛好看到了漢服攝影的照片,漂亮的漢服吸引了她。2008年,她看奧運開幕式時,深受其中表達的傳統文化元素觸動,更加下定了要為漢服做些什么的決心。
這幾年來,漢服已經漸漸融入彭曦的生活。幾乎每個周末,她都會穿漢服去上班。“我從去年開始到現在的公司工作。周一至周五,公司有要求,只能穿正裝。周六還要上半天班,可以穿便裝,我一般都穿漢服。” 彭曦還補充說,上班穿漢服,可不是到了公司再換,而是穿著出家門,還要去擠公交坐輕軌。
下班后,彭曦會花較多的時間在讀書、彈琵琶、繡蘇繡、寫毛筆字上,讀的書也大多是與漢服、古代生活習慣有關的。
彭曦的衣柜里,有各式的漢服,包括曲裾、交領襦裙、齊胸襦裙、半臂、褙子、襖裙等,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總共30多件。彭曦說,她喜歡的已經不僅僅是漢服本身,更是愛上了與之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并且使這些元素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盡管彭曦的生活看起來很古典,但她說,自己學的是英語專業,小時候學的樂器也不是琵琶,而是鋼琴。
被誤認為是韓國人 常被人嘲笑有病
要在現代社會,穿漢服出門無疑會被認為是異類,說起最開始穿漢服的日子,彭曦笑說,“各種議論都有,有人說我穿越劇看多了,有人說我想出名,或者直接說我有病。”
彭曦回憶自己第一次穿漢服去上班的情境說,當時同事都對她投來好奇地目光,都在悄悄議論她,面對這些質疑,她總是笑笑說:“我穿的是漢服,不是漢朝的衣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
她說她一般不會過多解釋,不去把自己了解的東西強制灌輸給周圍的人,“本來大家對漢服就有些誤解,如果被動接受說不定會更反感。”她希望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看到、認識漢服,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影響別人。
說到穿漢服遇到的奇葩事,彭曦說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跟同袍們(這是漢服傳承者們對圈內彼此之間的稱呼)在老君洞燒香,一群路過的老太太把她們當成了韓國人。
“喂,你們看,那群韓國人啷個會說重慶話也?”彭曦說到這里有些哭笑不得,她說自己真的很郁悶,明明是我們自己漢族的服裝,反倒被認為是韓國的,老祖宗的東西都不認得了。彭曦介紹,當天她穿著一套明制襖裙( ,基本類似于我們現今常見的小坎肩,與現代裙裝搭配也能相得益彰。
思音也時常穿著漢服出門,現有的20多套漢服大多數是網上買的,還有些是自己去買的料子,托手藝好的朋友做的,因為漢服寬大飄逸,講究渾然一體,對布料的門幅要求較寬,一般要3米多以上,不管是布料和制作都有一定的要求,“這也是漢服難以流行的一個原因吧,不好買也不好做。”思音說。
漢服不是漢朝服裝 望更多人熱愛傳統
彭曦說,漢服并不是字面理解的“漢朝的服裝”,而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在思音看來,漢服也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更承載了傳統文化,它背后代表的是傳統的禮儀、精神和價值觀。她認為,時下的“漢服熱”不應當僅僅局限于穿漢服,而應當進一步發掘傳統的禮儀和價值觀。比如穿上漢服的同時改用漢禮等。
因為有了彭曦、思音這些傳統文化傳承者的推動,漢服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她們穿著漢服一路走過時被冠以“穿越了、神經病”等詞,也非常不易。彭曦說,前不久她去拍漢服MV,有人說:哎,你穿的是不是漢服?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漢服,她覺得很欣慰。
彭曦覺得,雖然自己的力量很微薄,不能大力去改變什么,但她能穿出來,走出去,讓別人看到,至少可以影響周圍的家人、朋友、同事和下一代。
“穿越劇、古裝劇流行,但很多影視劇里面的服裝造型都是不正確的,觀眾對漢服不熟悉。”思音說,讓大家了解漢文化、穿漢服有很大的困難,“畢竟漢服被斷層了三百多年,大家也需要一個接受的時期,但是不管怎么樣,還是要堅持下去,希望漢服能早點融入社會,以后人們穿漢服上街不會再有異樣的眼光,不再被被誤認為是其他國家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