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展示活動“禮樂海曙暨漢服文化周”在鼓樓旁邊的永豐庫遺址公園舉行。
姻緣組。為漢文化愛好者提供婚戀、交友平臺,遵從隱私保密原則,以公益方式組織微型聯誼活動,促成友誼和姻緣。
舞蹈組。組織舞蹈愛好者學習傳統古典舞蹈,組建協會舞臺表演隊,通過舞蹈提高大家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
微電影組。牽頭創作以傳播傳統文化為基調和理念、具有寧波漢服特色的微型銀幕作品,以生動鮮活、極具畫面感的形式,展現漢文化傳播踐行者的精神風貌,弘揚漢服承載的民族文化。
禮樂組。禮樂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禮樂文化”使中國成為“禮儀之邦”。禮樂組負責組織古典禮樂的學習、交流和探討,協助建設協會舞臺表演隊伍。
在12月10日的“禮樂海曙暨漢服文化周”活動中,協會還成立了禮樂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是協會的顧問史效。
作為國內漢服文化界的代表之一,周琳參與了從第一屆到第四屆的中華禮樂大會的全部活動。今年10月底舉行的第四屆中華禮樂大會上,來自全國及海內外的80余家漢服社團、近千名漢服同袍齊聚山東曲阜,共同展現了包括傳統禮儀、傳統射藝、傳統音樂等在內的眾多禮樂文化精華。而2017年第五屆中華禮樂大會的承辦城市是寧波,預計屆時會出現1000多人同穿漢服的盛況。
反思
12月10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漢服文化論壇在鼓樓旁的“督學行署”進行。在開展漢文化傳播活動的成員中,對于包括漢服文化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如何走上復興之路,與會者進行了熱烈討論。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很滑稽的現象是,反對孔孟之道的人竟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孔孟之道。”浙派古琴名家王政說。他曾經遇到一位朋友跟他爭論,“三綱五常”是不是封建糟粕?王政反問他何謂“三綱五常”,對方答不上來。王政只好解釋: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這是孔子所說的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當今社會就是太多的人缺少‘信’,所以出現毒奶粉、毒膠囊……”至于“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不過這三綱在強調后者服從前者的同時,是有重要前提的———前者首先要做后者的表率。例如君王不能成為臣子的表率,那么做臣子的是可以棄君而去的。”王政解釋說。
作為百度“漢服貼吧”的第3任吧主,史效是寧波最早從事漢服及漢文化禮儀研究者之一。關于傳統禮儀,她自有一番心得。“《禮記》中的很多論述,在當今社會仍然是寶貴的生活經驗。”比如,第一篇《禮記·曲禮》中說,“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履,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這跟現在的“進門先敲,應諾方進”,是同一個意思。“門外有兩雙鞋,那么加上主人室內共有三人,三人聲不外傳,必有密謀,此時如果貿然進門,弄不好會有殺身之禍。”史效解釋說。此外,人們所熟知的“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同樣也是十分寶貴的生活經驗。
作為在校大學生,寧波諾丁漢大學愛中華文化社的陳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質疑:“目前看來,漢服文化在理論建設中似乎還存在一些瓶頸,如果簡單的拿西方的民族主義作為理論基礎,是有一點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