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6日上午,快報網記者第三次來到張騫紀念館。和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紀念館來了幾個穿漢服的小學生。他們不僅為游客翩翩起舞,而且還當起了紀念館的講解員,其突出表現并獲得大家的一致點贊。
10月16日上午,快報網記者第三次來到張騫紀念館。和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紀念館來了幾個穿漢服的小學生。他們不僅為游客翩翩起舞,而且還當起了紀念館的講解員,其突出表現并獲得大家的一致點贊。參天古樹掩映下的張騫紀念館,顯得幽靜而肅穆。那些身著漢服的小朋友門,儼然成了紀念館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吸引了眾多游客與之合影留念。
張騫(約公元前175—公元前114年),陜西城固縣人,西漢杰出的外交家、探險家、軍事家。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代表中國與西亞以及歐洲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開創了古老文明的東方大國與世界文明歷史交融碰撞的新時代。通過這條路,張騫將葡萄、黃瓜、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作物從西域諸國引進中原。數千年間,這條古道上,商賈云集,駝鈴聲聲,源源不斷的把具有東方文明特色的絲綢、陶瓷和茶葉輸向中亞、西亞、非洲、歐洲乃至世界。張騫也因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被譽為漢代卓越的探險家、外交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和“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張騫逝世后,歸葬故里(今城固縣博望街道辦事處饒家營村)。張騫墓座北向南,呈覆斗型,四周古柏蔥郁,墓前有碑碣四通、漢代“石虎”二尊,周邊古柏參天,有漢代石碑等遺存。1983年5月,依托張騫墓成立了“張騫墓文物管理所”,1990年更名為“張騫紀念館”。館內建筑飛檐凌角,氣勢雄偉,為典型的漢代風格。
張騫的一生偉大而充滿傳奇色彩。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作為絲綢之路的靈魂,張騫在“經濟、政治、文化、智慧、外交、軍事”等六個方面的卓越功績被世人稱頌。2006年,張騫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4月,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單。歷時八年的艱苦申遺征程,2014年6月22日,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張騫墓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陜南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城固作為張騫的出生地、歸葬地再度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游客紛紛前來拜謁憑吊。
在張騫紀念館門口一側,陳列著有關張騫文化園的規劃展板。據了解,張騫文化園項目距離城固中心城區約1.5公里,規劃總面積5331畝,總投資64.98萬元。該項目以打造“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的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旅游小市鎮為總體定位,以打造國家5A級景區為目標,以文化合作項目為引擎,以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城市商務為支撐,以絲綢之路沿線民俗風情、地形地貌、特色建筑、特色餐飲、重大事件為題材,按照“一核、一軸、五片區”的空間布局,通過實施世界遺產觀光區、國際文化融合體驗區、探索世界游樂區、農業文明交流區、文化創意產業區以及張騫文化景觀軸等重點建設項目,將其建成集旅游、文化、農業、商貿、城市休閑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創意旅游新市鎮。在不久的將來,旅游與文化的結合必將成為城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