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9月13日晚,在禪城區嶺南天地,蘭桂社區的街坊排著長隊,一家大小提著燈籠開始“走月亮”,古裝打扮的街坊還念起了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9月13日晚,在禪城區嶺南天地,蘭桂社區的街坊排著長隊,一家大小提著燈籠開始“走月亮”,古裝打扮的街坊還念起了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走月亮”是古時吳地漢族民俗,中秋夜婦女要盛妝出游,踏月徹曉。當晚,蘭桂社區黨委聯合群芳薈流動黨支部、蘭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共同舉辦“月圓中秋,情滿蘭桂”懷舊之夜游園活動。嶺南天地東華嘉苑會所內,到處都是穿著漢服的街坊,還有幾位穿著漢服的外國朋友在品茶。
當晚的會所內,主辦方還特意搭起了一個“走月亮”的牌坊,顯得古色古香。“雖然‘走月亮’不是佛山傳統民俗,但布置活動場地的時候,還是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家鄉人過中秋的情景。”蘭桂社區黨委書記程桂琴說,自己祖籍山東,蘭桂社區有不少外鄉人和外國人。
活動還未開始,街坊們紛紛換上社區提供的漢服,拍照的“咔嚓”聲此起彼伏。悠揚的古箏聲拉開了這個月色之旅的序幕。“走月亮”后,大家分頭玩游戲。記者在現場看到,主辦方根據傳統中秋民俗,設置了“詩會”“投壺”“博餅”“偷菜”“樹中秋”“賞桂花”“猜燈謎”等七個游戲攤位,在每個攤位游戲后,街坊可以獲得一枚印章,集齊印章即可換取各種小禮物。
“投壺”是什么?記者好奇地來到這個游戲攤位前,只見地上擺了一個竹筒,里面放了幾支竹筷,幾個古裝打扮的小朋友站在后面的紅線處向竹筒里扔竹筷,原來這是類似飛鏢類的游戲。據說這個游戲最早來源于射禮,在戰國時最為流行,壺代表箭靶子,筷子代表箭,在吃飯喝酒時玩耍,射中為勝。
“博餅”則是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月餅文化,相傳由鄭成功發明,用以解士兵的中秋思鄉之情,游戲者與攤主通過搖色子對弈,可以贏取月餅。
蘭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一位社工告訴記者,這次活動以懷舊為主題,可以加深居民對傳統中秋習俗的認識,促進社區居民互動,為社區居民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加強社區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