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給準大學生們進行“成人”教育、推廣定陶文化以及加深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恰值七夕,孔子學堂舉辦了為期兩天的“韶華正好——我的成人禮”活動。
作為一名準大學生,也作為本次活動的舞者和笄者,我全程跟進了這場活動,排練確實挺苦,社區的空調簡直不如風扇……但快樂是更多的,我和幾位姑娘從陌生到如今的——用田老師的話來說“基情深厚”……這是最寶貴的禮物。忽然想起來拍照片時我們七個人,恰好湊齊了一個盤絲洞。每早五點半集合,開始是掙扎著起床,一個月下來倒也習慣了。這次活動讓我意識到了責任,也了解了很多未知的東西,并使我對漢服有了極大的興趣,不是官腔不是套話,它確實使我的心智有了成長。時光不老,我們不散,我有佳人,在水一方。 ——寫在前面的話
為給準大學生們進行“成人”教育、推廣定陶文化以及加深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恰值七夕,孔子學堂舉辦了為期兩天的“韶華正好——我的 ——漢族女子成人禮,正式拉開了序幕。
笄禮的舉行地點選擇在了定陶一中本部,對于準大學生們來說,在自己的母校里舉辦成人禮,是意義非凡的。
早晨五點半,幾位笄者及其父母和厚德公益的眾多志愿者就集合完畢。父母、賓、贊、執事、儐相等一一就位,六點,第一位笄者的笄禮開始了。笄者服采衣出東房,在“三加”、醮、取字之后,分別參拜父母、老師、國旗,聆聽父母老師教誨,宣誓傳承文明、報效祖國。從六點到十點,幾位笄者依次完成了自己的笄禮,這場活動讓她們的心靈得到了升華,感受到肩上承擔著的家與國的神圣責任。經此一禮,她們必將在各個方面獲得較大成長。只是由于資金等客觀條件限制,布置未能盡善盡美,相信下一次,我們能看到更好更完善的結果。
次日正是七夕節,七夕節在現代被商家大肆宣揚為“中國情人節”,而事實上,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代女子會在這一天擺上瓜果,向“七姐”祈福并舉行乞巧活動;相傳這天又是魁星生日,所以男子們也會在一天拜魁星以求學業有成。這其中有古代男女地位、分工不同等原因,現代社會自然不需全部復原,此次活動提取了部分傳統七夕節的賽巧內容供大家玩樂,以增趣味,更多地是進行賽詩、曬書等活動,既符合傳統七夕節又適應現代社會價值觀、性別觀。
依然是在一中本部,志愿者們下午四點半就來到了活動場所開始布置場地,太陽依舊炙烤著大地,每個人的額頭上都爬滿了汗水。隨著古箏被奏起,幾位小朋友吟誦起了詩經片段,稚嫩清脆的童聲讓路人紛紛駐足并為之莞爾。一段吟誦完畢,樂聲響起,在《禮儀之邦》的音樂里,六位舞者身穿舞衣輕盈地走出。甩袖、折腰、回眸……一曲舞完,圍觀路人給出了熱烈的掌聲。姑娘們鼻子上都沁出了汗珠,嘴角卻旋起了深深的梨渦。克服了炎熱天氣及自身惰性的阻礙,一次次的糾錯與探討,一個月的辛苦排練,從毫無基礎到如今的像模像樣,看著觀眾的由衷贊嘆,姑娘們感覺很值得。
隨后是穿針比賽,幾位姑娘被分成三組,每組共同用一根線穿七根針,氣氛緊張而激烈,而在“浮針驗巧”的環節,姑娘們分分鎩羽而歸,只好無奈地開始下一個環節——詩會。經過時悲時喜的激烈角逐,一位姑娘最終奪得“詩魁”稱號,贏得香囊一個,而所有參與者也都得到了精美的古風明信片一張。隨后就是最好玩的占花令啦,雖然由于條件限制,無法像《紅樓夢》中那樣風雅,僅僅是在紙上打印了簽文疊成紙條,但在古琴的彈奏聲中,姑娘們抽紙簽依然是玩的非常開心,而簽上的詩句又為這快樂涂上了濃濃的中國色彩,誰說我們只會剪刀石頭布來著?
就這樣,兩天的活動結束了,它使參與者和旁觀者發出一份感慨:我們的傳統文化并非糟粕遍地,它是這樣美好。我和我的伙伴們約定明年再聚,為學弟學妹們再做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