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歷七月七,是中國傳說中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也是中國的“情人節”。表白、約會、驚喜似乎已經成為七夕的標配。而傳統文化中,每逢七夕有“斗巧”、祭祀(織女星)的習俗。
農歷七月七,是中國傳說中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也是中國的“情人節”。表白、約會、驚喜似乎已經成為七夕的標配。而傳統文化中,每逢七夕有“斗巧”、祭祀(織女星)的習俗。昨晚8點半,200多位姑娘身穿漢服,斗巧祭祀,在南屏街馬家大院度過了一個特別的七夕。
祭祀儀式 三次獻禮 圍觀市民看得屏息凝神
昨晚,到馬家大院觀看“斗巧”和祭祀的市民絡繹不絕,現場人滿為患,工作人員不得不將“超員”的市民“拒之門外”。
“非常喜歡以這種古樸的形式過七夕,每年我們都會關注漢服協會的斗巧活動。”馬明背著相機,表示自己6點左右就已經在現場等著。馬明知道觀看七夕的市民很多,所以這兩年都是早早前往現在,怕晚了擠不進去。
8點半,活動正式開始。在幾個漢服女子才藝表演之后,200多位身穿漢服的姑娘提著紅燈籠。跟著前面端著五子、五谷、瓜果、米酒等祭品的十幾位姑娘一同進行祭拜。柳眉鳳眼、羅裙輕落,姑娘們依次進行了三次獻禮,圍觀的市民屏息凝神,與姑娘們一同沉浸于儀式中。
“斗巧”大會 穿針浮針繡香包 巧手姑娘顯身手
最后進行的“斗巧”大會,其主要分為穿針、浮針、繡香包三項。看似簡單,可今年的還真不簡單。就穿針一項而言——比賽主辦方別出心裁,讓參賽者在蓮藕上插上七根針,用一根七彩線穿過七個針眼,速度最快者為勝。
“現在的女孩子多數都不會這些手工,這個活動形式真好,明年還讓女兒參加。”楊女士介紹,女兒今年報名參加這個活動,本以為沒什么意思。不想收獲了驚喜,女兒楊丹則笑言,這是自己18年來度過的最有意義的七夕,不僅有意思,還能學到很多知識。
乞巧、斗巧活動已經成為近幾年云南漢服文化協會的年度活動。每年參加的姑娘有初中生、高中生,還有大學生。漢服協會會長劉丹表示,活動自開辦以來,受到了市民的認可,今后還會延續下去。
斗巧是七夕期間的一種競賽性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 。女孩子們比賽穿針引線、 蒸巧餑餑、烙巧果子、做巧芽湯 , 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做裝飾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