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是一個失憶民族不斷在尋找的民族歸屬感和文明標志符號。她今天所堅持的,正是被人們漸漸遺忘的。
漢服,是一個失憶民族不斷在尋找的民族歸屬感和文明標志符號。她今天所堅持的,正是被人們漸漸遺忘的。
邂逅漢服 從此一見傾心
外穿綠色碎花真絲直領對襟、長過膝的褙子(是從隋唐時期的“半臂”演變來的,是宋朝到明朝時期女子的常用服飾),里面是件吊帶背心,下著漢元素長裙,眼前的女子明眸皓齒,溫婉嫻靜,舉手投足透著古典的風韻。她叫羅春林,27歲,山西首家漢式生活體驗館館主,店里掛著的深衣、袍衫、襦裙等,一件件做工精細、顏色淡雅的漢服都是她自己設計制作的。她一年四季身著漢服,或行走在大街上,或擠坐公交車,恍若無人。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服,了解漢文化是她的夢想,她覺得自己就是為漢服而生的。
2009年,在山西某高校讀大二的她,偶然在網上看到太原有個民間社團端午節身穿漢服祭祀屈原的活動報道,她立刻被圖片上人們身上那些古樸的服飾吸引了,“之前根本沒有接觸過漢服,也不知道漢服的概念,看到他們穿這樣的服裝特別有親切感,這個服裝很漂亮,我很喜歡。就想著什么時候自己也能穿上這樣的衣服。”隨后,羅春林輾轉聯系到了這家社團,并成為其中一員。開始琢磨研究起了中國傳統服飾禮儀文化,跟著社團組織上巳節(女兒節)、中秋節,以及一些漢式婚禮或 和韓服都借鑒了漢服特征。在日本,正式場合要穿和服;在韓國,正式場合要穿韓服。而我們呢?穿西裝打領帶,如果穿傳統服裝,反被人像怪物一樣看待,這是一種悲哀。為了傳承民族文化,我們每年都要穿著漢服上街搞幾十場推廣活動,別人會認為我們是拍電視劇的,抑或是把我們當成韓國人、日本人。”
除了利用一切機會推廣漢服,羅春林也設計一些漢元素時裝,對漢服進行改良,將漢服時尚化、生活化。在保持正統的禮服和常服的形制基礎上,增加了灰、粉、綠、花朵圖案等各種色彩。
從黃帝到明代的4000多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漢服是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漢服變成了自己的常服,現在,羅春林又準備開設傳統妝容造型課。
羅春林提醒漢服愛好者,現在很多影視劇中的古裝更多是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審美設計的,而非正統的漢服。如要參加一些有關漢服的活動,請慎重選擇!“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源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也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
今年,鄭州至徐州高鐵上的乘務員開全國先河,穿上了漢服;我國制造的首臺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穿上了漢服。“漢服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事實證明漢服是可以在生活中穿著的。那些所謂的不方便,很多時候是由于對漢服的不了解。如果將漢服僅僅用于表演,則是漢服的不幸!現在提倡文化復興,我們做的事情不是要讓多少人穿漢服,而是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當有一天如果有人看見和服、韓服的時候,他會說,嘿,這個衣服像漢服,那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