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會在文人的詩句看到描述女子衣裙如袂,搖曳流水的美妙視覺感。漢服之中,古代女子的下裙的名稱分類也是美的不要不要的。【荷葉羅裙一色裁
總會在文人的詩句看到描述女子衣裙如袂,搖曳流水的美妙視覺感。漢服之中,古代女子的下裙的名稱分類也是美的不要不要的。
羅裙:絲羅制的裙子。
羅:一種較為輕薄透孔的絲織物,其外表特點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皺感。又如:羅衾(綢被);羅衫(古人夏季時所穿的絲織衣衫;質料柔軟輕爽);羅巾(絲制手巾);羅帕(絲織方巾);羅衣(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羅紈(泛指精美的絲織品);羅帶(絲織的衣帶)。
百褶裙: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據《西京雜記》載:“西漢成帝時,趙飛燕被立為皇后。有一次,她穿了一條云英紫裙,與皇帝同游太液池,正當她在鼓樂聲中翩翩起舞的時候,忽然大風驟起,她好像燕子一樣被風吹了起來。成帝慌忙命侍從拉住她的裙子,飛燕得救了,但裙子卻被拉成許多皺紋。漢成帝一看,有皺紋的裙子比原來沒有皺紋時更美。于是,宮女們以后穿的裙子都喜歡折疊成許多皺紋折痕。
月華裙
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裥越來越密,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花間裙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然后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裥色衣”。
制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唐高宗曾經下詔說:“……花間裙衣等,靡費既廣,并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敵,常著七破間裙,豈不知更有靡麗服飾,務遵節儉也。”從這段話可以得知,花間裙在初唐非常流行,貴為“天后”的武則天平日都常穿“七破”的“間裙”。而且,武則天穿的花間裙僅以七條彩色長帛條相拼縫,是在遵守節儉之道,當時的“靡麗服飾”顯然遠遠不止“七破”。
實際上,唐朝曾經有官方的規定,要求“凡裥色衣不過十二破”,可見當時的女裙往往在“十二破”以上,也就是一條裙用十二條以上的異色帛料相拼縫。奢侈的華裙還會在拼縫處繡上金線的界道,甚至縫綴珠玉做成的小片花鈿,裙片之上也會加以金線繡等華麗裝飾。
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繡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制成的一種花裙。上用金線繡成花鳥形狀,是罩在它裙之外的一種短裙。
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
上身穿的短衣(襦)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