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文化底蘊深厚的湛江,一直是粵西地區漢服活動的領軍者,到如今湛江已經有漢服湛江、廣東海洋大學修遠漢服社、海大寸金學院致和漢文化協會、湛江一中鼎儀漢服社、湛江市二十中漢服社等眾多民間漢服社團,富有人文氣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文化底蘊深厚的湛江,一直是粵西地區漢服活動的領軍者,到如今湛江已經有漢服湛江、廣東海洋大學修遠漢服社、海大寸金學院致和漢文化協會、湛江一中鼎儀漢服社、湛江市二十中漢服社等眾多民間漢服社團,富有人文氣息的各類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市民的自發參與。
“90后”妹子擁20套漢服
“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稱‘同袍’。”90后女大學生小明是海大寸金學院致和漢文化協會的會長,她介紹該協會創立于2013年,是湛江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到自己已經是第三任了,社團創始人是一位男生,畢業后有時還會回來參加一些活動,“師兄非常厲害的,自己能裁剪縫制出很美的漢服。”
小明說,協會里女多男少,男會員比例大約占三成,平時每星期都有常規活動,包括教禮儀、漢服和相關歷史知識,“我們分為四個興趣小組,分別教手工、射藝、漢舞和樂器。”
之所以對傳統文化這么感興趣,小明說是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影響,“我從小就學習古箏等樂器,還跟著爸爸下圍棋。不過,漢服是我加入社團之后,才真正開始接觸和了解的。我最喜歡讀的書是《詩經》,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也看過一些。最近,我又在學習舞劍。”
她有約20套漢服,包括交領襦裙、齊胸襦裙、圓領袍、襖裙、立領、褙子、宋褲、對襟、交領半臂等,“除了社團的妹子給我做了條裙子,以及自己做了條對襟,其余都是買的,最貴的要1000多元。加起來,這些漢服的價格已超過萬元了。”
家人對小明很支持,“父母很開明,覺得我開心就好。媽媽也慢慢被我影響,現在買漢服,遇到合適的,我也會給她買。今后自己還會一直保持這個興趣愛好。因為從我開始接觸以來,覺得受益良多,學到了很多東西,個人的氣質和思想都有升華。”
平時也有穿漢服出門逛街
今年22歲的何婷,是湛江一所高校經濟學專業的大三學生,“除了參加社團活動之外,平時我也會穿漢服去教室上課,或者出門逛街,連鞋子也是繡花鞋。走在路上回頭率很高,經常有人會好奇地看著我,有些不懂的會指著說——這是和服、韓服之類的,聽了真是哭笑不得。所以,對漢服等傳統知識的推廣和普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何婷說,會員之間關系很好,經常一起聊天和參加活動,各學校社團之間交流也挺多的,“我的特長是做手工,會DIY親手做漢服、中國結,還有燈籠、簪子等。平時,我們社團會請一些研習較深的專家來上課,講一些大家感興趣的歷史故事,再加上動手實踐,就更有意思了。比如中國結,雖然只是‘一根繩子的藝術’,熟手的話幾分鐘就能做出一個簡單的,但人文內涵非常豐富。中華文化就是這么博大精深,沉浸其中會讓人越來越著迷。”
去年國內熱播的古裝電視劇《瑯琊榜》,在湛江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我們看了之后,都認為《瑯琊榜》是部好劇和良心之作,特別是其中展現的禮儀很好,看得出電視劇制作方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希望今后這樣的影視作品能更多一些。其實,中國有很多自己的優秀東西值得發掘和弘揚。”
2012年9月,發燒友們自編自導自演了湛江首部漢服微電影——《史·祭》,參演者中就有很多十幾二十歲的學生。2015年在湛江市博物館廣場,舉行了一場完整的傳統成人禮(笄禮),當時行笄禮的主角,就是兩名從初中就開始加入“漢服湛江”的女高中生。值得一提的是,她們的媽媽也趕來現場,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主辦方表示:“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所以人一定要知禮、懂禮、守禮,這樣才能更好走向社會,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今后我們還會多舉辦此類活動,以漢服為載體和窗口,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懂禮節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