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新東方英語學習部的眾多老師中,李詩媛算是獨特的一位。漢服著于身,舉手投足彬彬有禮,整個人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和、恭敬的味道。
在北京新東方英語學習部的眾多老師中,李詩媛算是獨特的一位。漢服著于身,舉手投足彬彬有禮,整個人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和、恭敬的味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堅守,我喜歡傳統文化。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東西,我們應該盡己所能的傳承,我希望在我課堂上學習的孩子們收獲的不僅是幾千個單詞,幾十個句式,而是更多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教會孩子教懂家長
李詩媛自2012年來到北京新東方,已有4個年頭。4年里,她接觸最多的就是十幾歲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們。十幾歲正是最叛逆、最令人頭疼的年紀,而在李詩媛的班里,這些十幾歲的孩子雖然調皮但認真學習,雖然聽講但不乏歡樂。“好多家長奇怪,孩子為什么聽我的話。其實我覺得,該和孩子做朋友,從他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他就會覺得有一種認同感,而不是一味的逼迫他。有一次我的一個學生作業沒寫完,就是不想寫。我就蹲下來握著他的手,重復他說的話‘作業沒寫完老師不高興,媽媽還說我,怎么辦’,然后就見這孩子一下哭了出來,之后就乖乖做完了所有作業。他就覺得你怎么那么懂我,你怎么知道我心里的想法。其實我并沒有做什么特別的,只是重復了他自言自語的話。”李老師講起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趣事,歡樂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詩媛的新概念課堂上,除了25個學生,還有學生的家長們。“家長只要有時間都可以進班聽課,隨時了解自己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任何老師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不僅要教會孩子知識,還要滿足家長們對課堂的評判和預期,“我們要讓家長們切實感受到我們不是帶著孩子們胡玩,而是在玩中學到實用的知識。”
當然,對于李詩媛來說,她更希望學生們能夠收獲更多知識以外的東西,“我喜歡漢服和傳統文化,它的每一處設計等都有不同的美好的寓意。每次穿著漢服上課的時候,同學們會很好奇地問這件衣服為什么是這樣不是那樣,久而久之,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就會逐步深入。” 李詩媛就這樣將自己對于中國古典文化的情懷與英語課堂相結合,逐漸讓學生知曉中外文化差異,拓展課本以外的知識。
支教經歷收獲耐心
學習對外漢語專業的李詩媛在來到北京新東方之前,曾經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偏遠山村支教,這對她來說有特別的意義,讓她從一個虛榮物質的女孩變得獨立奮進,而能為孩子帶來學習、信念上的轉變也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然而,支教生活中另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與她同住的90歲高齡的老奶奶,“奶奶眼睛不好,腿腳行動緩慢,每天和她生活在一起,和她講我的感受和想法,她總和我說‘女娃娃,別著急,別著急’。 慢慢的我對很多事情都變得平和有耐心,后來奶奶不行了,我把她送走了。直到現在我都很感恩與她相處的日子。”
現在,李詩媛常常把這種平和的心態放到和家長課下的溝通交流上,24小時隨時隨地解答家長的疑惑,和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克服懶惰、不專心、任性等問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新東方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現教師個人修養的平臺,我們能夠在這里接觸到很多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時候孩子像‘老師’,他們的簡單直接,能帶給我很多啟示。”
相比孩子的啟示,李詩媛收到了更多家長的贊許。一條條感激的信息,一封封充滿感情的感謝信,家長們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對李詩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肯定。“我只是做好我該做的,全身心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從沒想過家長們會以這樣的方式和學校反饋我的教學效果。”李詩媛笑著說。
相互關愛師生情濃
在李詩媛眼里,山區里的孩子比城市里的孩子更純粹,山里的孩子連手機都沒怎么見過,更何況iPad。“在和城里孩子交流的時候,老師自身也要懂得更多。班里有個孩子超迷EXO,她不好好聽課,我對她說‘再不好好聽講,你歐巴不喜歡你了昂’,小姑娘一下就變得很老實很認真。”身著漢服的李詩媛,同樣具有傳統古典女子的才情,除了英語,她還習得韓語,更自學古琴和太極。她也常常將這些融于課堂,鼓勵學生們勇敢去做去堅持自己喜歡的愛好。
她的班中,有的學員已追隨她學習了2年之久,而且提前報名了后幾個階段的課。說是師生,但他們的關系更親如一家人。互相關愛,教學相長,“我有時候很享受這樣的氛圍,它就像一個小的慈善社會。在這里,老師盡心服務好學員和家長,而每一個孩子也學著為別人著想,這樣一個集體互相溫暖著,絕對是課本外才能夠體會到的東西。”李詩媛說。
這樣一個喜歡中國古風,穿著漢服教英語的女子,以她的陽光和熱情溫暖著學生和家長的心。除了英語單詞、句式、語法,她帶給學生的更多是灑脫、互助、積極向上的力量。她愛笑愛自由,她也希望她的學生們心向遠方,為了內心的小小夢想而勇往直前,她就是北京新東方英語學習部的新概念老師——李詩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