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一直是中國主流服裝,“唐裝”不是唐朝的服裝。漢語、漢字是中國歷朝歷代的語言文字,漢服是中國歷朝歷代的主流服裝。“漢服”雖因“漢朝”而得名,但它是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經確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們的服裝主流。
有人擔心,深衣與漢服是否能被今人接受,這是多余的擔心。當前,因為深衣與漢服已經被迫中斷了三百多年,平時就了解漢服的人就不多,但就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得到很高的支持率,也非常能夠說明問題。從各個網站的調查來看,截止到4月18日中午12點,QQ騰訊中支持率達83、44%,網易新聞中支持率為79、0%,搜狐中支持率為64、9%,網易奧運中支持率為63、0%。這些數字體現著民意,值得我們重視。
有人說,穿上深衣與漢服會被認為是日本人、韓國人,更是多余的擔心。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是從“漢服”演變而成的,其中體現出來的是東亞文化傳統在歷史上的密切聯系。只能說和服、韓服像漢服,而不能說漢服像和服、韓服。誰會說某人的父母像他們的兒女?哪個父母會因為長得像兒女就羞于見人呢?因此,這樣的擔心,不僅多余,而且可笑。
五、用深衣和漢服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認同感
有一些不支持漢服的朋友認為,只要一提“漢服”這個詞,就成了“民族主義”,甚至“極端民族主義”,這是極大的誤解。華夏文化的禮儀就是尊重別人,深衣正是體現這種精神的禮服。漢服則是漢民族的形象視覺系統。
我們把深衣從廣義的漢服之中凸顯出來,目的就是要減少人們的誤解。首先,因為深衣是產生并確立在56民族產生之前的服裝,把它作為由56民族構成的代表國家形象的服裝,與“刻意宣揚民族的東西”無絲毫關系,恰恰相反,這只能有利于56民族的團結。其次,我們沿用“深衣”這個傳統的稱謂,就像“紗麗”、“奧黛”、“和服”一樣,不直接用族群的名稱來命名,這樣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穩固。其三,56民族是一個整體,不應該沒有一種象征這個整體的代表服飾,就像我們出國的時候、在聯合國的時候,不能說56民族各自都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一樣。最后,炎黃子孫并非僅僅局限在國內,而是遍布于世界各地,有了深衣更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
提倡“漢服”,能說就是“大 漢 族 主 義”嗎?更不能!首先,我們不能說采用“漢語”、“漢字”作為中國語言文字的代表,不能說是“大 漢 族 主 義”;把56民族分化之前就有的廣義的“漢服”中的“深衣”作為中國的代表服裝更不是“大 漢 族 主 義”。其次,當前中國的56民族中,5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我們尊重他們的服裝,不需要我們再去倡議。因為惟獨漢族還沒有,所以我們倡議把“漢服”作為漢族的代表服裝,也與“刻意宣揚民族的東西”沒有任何關系。其三,在56民族中,漢族占全國人口的93%,這是歷史自然形成的,如果漢族穿著西服,那么,56民族站在一起的時候,像外國人一樣,這很不和諧。其四,華夏文化經典中向來提倡的是,各個民族首先自強不息、自尊自信,同時各民族之間又互相尊重,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種“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張。
六、復興不是復古,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有人說復興漢服,就是主張復古,這是一種誤解。不管人類想怎樣,時間的腳步卻是一直向前行的。我們也不可能、也不想回到歷史上的某個時代去。華夏文化能夠流傳上下五千年而不斷,成為世界上的唯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歷來堅持“華夏文化傳統”。我們只能沿著華夏文化的傳統繼續走下去,并創造更輝煌的未來。也許我們因為外來原因一時偏離了華夏文化的正道,但是,未來的路還很長,如果能盡快地回歸正道,那么,一切都還會好起來。當前,全國上下弘揚傳統文化的呼聲與行動越來越多。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黨和國家的政策。
有人說,僅僅靠穿上漢服就能復興華夏文化嗎?當然不是。華夏復興,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而且是長期的過程,服飾禮儀的復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奧運會即將在中國舉行的時候,這個事情便是當務之急,因為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契機,由此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穿上漢服,當然不一定就能使華夏文化復興起來,但是,不穿漢服,也不能復興得更快。形式與內容本來是不可分的,形式卻也可以促進內容。華夏復興,少不了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復興,不可能沒有承載它的形式。有人說“承繼傳統在乎其心而不在其表”,這是把內容與形式割裂了。牛羊之心有牛羊之表,人心也有人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