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2020-10-20 19:50:02作者來源:瀏覽次數:
摘要:3月7日是“女生節”。記者近日走訪各大高校,尋找“不一樣的女生”,“女雷鋒”“女學霸”“萌妹子”……無論哪一型,她們都活出了別樣的精彩,傳遞給你的是勵志、溫情與感佩。
在學校學院辦公樓、宿舍區放上書架,供同學們放置閑置的書、文具,方便同學取用。“雷鋒日”前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陳玉秀正忙著將她的公益項目“友善之墻”向全校推開。3年多來,這個體內藏了56根鋼釘的女孩參加了大大小小的30多場公益活動,并且“新點子”不斷。上個月,她被團中央評為“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自己不用的東西送給別人,雙方都會有心理障礙。伊朗有面‘友善之墻’,不需要的衣物等,大家便會主動掛在上面,供別人自取。”說起即將向全校推廣的活動,陳玉秀介紹了創意的由來,“同學們都有大量閑置的物品,這樣豈不是也能提高使用率?”
來自山東的陳玉秀今年大三,一出生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脊柱側彎。為了能夠讓她正常直立行走,并不富裕的家庭從來沒有放棄過,父母帶著她求醫問診,幾乎傾盡了所有。因為沒錢住賓館,在找到醫院收留之前,她和家人晚上基本都是在橋洞里度過的。在相關機構和好心人的幫助下,她前后做了11次手術,身體內一共打入了56根鋼釘?,F在,除了劇烈運動時,陳玉秀的生活和正常人基本無異。
“在治病和求學的過程中,我曾得到無數人的幫助,親朋好友、政府、殘聯、愛心人士,現在,我也希望自己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幫助別人。”陳玉秀說。
成立社團,到小學做科普講座、到社區的“希望來吧”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演示物理小實驗,組織同學走進老年社區,幫老人們打掃衛生、給老人們煮湯圓吃、陪他們聊天;和小伙伴一起,走進聾兒語訓學校、特殊教育學校,與有聽力障礙、語言障礙、患有孤獨癥的孩子們在一起,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進入大學的兩年多來,她參加的公益活動有30多場。
“姐姐,我腿腳不方便,不能隨便走動,每天看到小朋友們下課在操場上奔跑,我都特別難過。”考上南航的陳玉秀在老家山東是個“名人”,眾多中小學生尤其是身體有點殘疾的學生,都將她當成了心目中的楷模,一有煩惱就會寫信向她傾訴,幾年來,她收到的信件有1000多封。“每封信都看,每封信都回。”陳玉秀說,上述6年級的小女孩連不會做的數學題都會寫信問她。
作為一所理工類的院校,南航理學院的課業并不輕松,為了回信,陳玉秀經常熬夜。“在我看來,如果自己的故事能夠激勵他人,傳播正能量,便是承擔起了屬于我的社會責任。”陳玉秀說,自己覺得非常開心,一點都不辛苦。
“萌妹子”:宣傳漢文化,穿漢服上課800多天
本報訊(通訊員后世凡記者談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都穿著漢服,推廣漢禮。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王婷婷被稱為“漢服女孩”,大二至今,她堅持穿漢服已經800多天。
冬寒尚未消去,走在校園內的王婷婷頭挽烏鬢,一身漢服,娉娉裊裊。正當記者驚詫于她穿得太薄時,她笑道,“許多人不知道,漢服也有棉衣的,不冷。”隨即,便向記者“科普”起漢服的文化,比如和長輩說完話告別時要先后退一步,再轉身,表達對長者的尊敬。
王婷婷對漢服感興趣,源自大一快結束時,一次偶然上網,留意到與漢文化相關的歷史和文化,之后又看到了漢服的視頻,“頓時覺得眼前一亮,這以后就‘癡迷’上了。”王婷婷告訴記者。
借著大二一次英語課上介紹各國服飾文化的演講,王婷婷第一次在校園內穿著漢服上了課,這一穿便是兩年多。
“剛開始穿著漢服在校園中行走時,很多人誤以為這是cosplay(用服裝、飾品、道具等扮演動漫、游戲中的角色)。”王婷婷說,面對眾人的不解和誤會,她更堅定了要把漢服穿下去的信心。此后幾年里,她成立了校內第一個漢服社團“子不語漢服社”、組織漢服 的小店,“現在很多影樓為了方便,把漢服原來的扣子改成拉鏈,對漢服漢婚禮節的認知也不完備,禮儀上也不夠考究。”她說,希望自己帶給大家原汁原味的“漢婚”,將漢禮文化宣傳得更廣。
“女學霸”:2年內國際期刊發表9篇論文
本報訊(通訊員郭瑞芬石逸軒記者談潔)沒有厚厚的眼鏡、刻板的表情,穿著粉色長款大衣、留著及肩長發的萬穎熱情開朗,與人們印象中的女博士形象相距甚遠。讀博兩年來,萬穎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9篇。在東南大學舉行的“最美女博士”網選中,她成功當選。
“從事數學,可以說是陰差陽錯。”1991年出生的萬穎告訴記者,考大學時,她最想讀英語專業,結果被調劑到了數學專業。憋了一口氣的她,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回英語專業。一個學年下來,當她以班級第一的成績獲得轉專業資格時,卻改變了主意。
“在弄清楚了拓撲學、近世代數等抽象的概念后,心中特別有成就感,而且,數學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也蘊含了滿滿的人生哲理。”萬穎用微信上的熱帖舉例,“人是不孤獨的,正如數軸上有無限多個有理點,在你的任意一個小鄰域內,都可以找到你的伙伴。”
本科畢業的她2012年考入東南大學數學系研究生,由于表現突出,研究生一年半后轉博。讀博的兩年時間內,她一共發表論文14篇,其中sci論文5篇,ei論文4篇,其中一篇入選2014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我的研究方向是復雜網絡的動力學分析。”萬穎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觀眾鼓掌的最后節奏總會趨同、大雁飛行時總會形成整齊的隊列,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復雜網絡”,她就是要從這些現象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找出動力學方面的規律,以便于生活中的各項應用,比如國家電網的鋪設、無人機在空中的編隊等。她被刊用的論文中,提出的新算法更簡單直觀,為神經網絡、復雜網絡的研究提供了新研究思路。
萬穎笑道,如今空閑的時間,她最大的愛好就是閱讀各種文獻。不過,別以為她只會研究,“文藝的科研萌妹子”是同學們給她的評價,據介紹,不管是羽毛球還是彩鉛畫,都是她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