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年伊始,一群愛美的女士們,紛紛穿上旗袍,到騎樓老街“游園驚夢”,以旗袍這一獨特傳統服飾,迎接新年的來臨。除了旗袍,海南還有人會穿著正式漢服禮服,拜祭祖先,迎接春節;有人會在衣服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美麗傳奇,一身棉麻文藝風,隨意而舒適,過一個...
新年伊始,一群愛美的女士們,紛紛穿上旗袍,到騎樓老街“游園驚夢”,以旗袍這一獨特傳統服飾,迎接新年的來臨。除了旗袍,海南還有人會穿著正式漢服禮服,拜祭祖先,迎接春節;有人會在衣服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美麗傳奇,一身棉麻文藝風,隨意而舒適,過一個屬于自己的文藝年。
春節臨近,老海口與來瓊過冬的候鳥們,不約而同的來到騎樓老街,或置辦年貨,或欣賞風景。
南洋風格的建筑,陰雕、陽雕相雜的浮雕,舊時的商號,摩肩接踵的行人,無一不彰顯著老街別樣的風情,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穿旗袍過年的女子
她們穿著旗袍,裊裊前行,走在布滿優雅細致浮雕和洋派裝飾的騎樓老街上。喜氣洋洋的年味、巴洛克風的建筑與旗袍的玲瓏優雅,交相呼應,相得益彰。
好一幅“老街迎春市井圖”,讓人想起三十年代的老電影,想到張愛玲筆下的傾城女子:“燈火初上,著一襲旗袍香風細細在城市的陌陌紅塵里,毫不夸張的面料,卻有蝴蝶的色彩和構圖……穿旗袍的女子永遠清艷如一闋花間詞。”
在海口,騎樓老街無疑是裝載這樣“一闋花間詞”的絕妙之處。看到此景,記者不禁在想,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可有這么“一闋花間詞”?
“你采訪一下劉方方吧,每到過年,都能見到她穿旗袍,將年味與女人的精致味,襯托得很好”,記者多方打聽,終于聯系上這位生活中的旗袍女子。
劉方方是海口市龍華區某機關的公務員,是一個“每年過年都會穿旗袍迎接新年的奇女子”,“每到過年,我就要穿著旗袍,去博愛南路,采購年貨。”1月27日,記者采訪到劉方方,她看起來優雅而干練,一提到過年與旗袍,平素溫婉的她,就像打開了話匣子,說個不停,“在海口,博愛南路,那兒的年味最濃”、“到了老街,我會叫輛三輪車拉著我走,這種感覺非常好”。
“我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旗袍,既有文化內涵,又很得體優雅,所以,我很喜歡穿旗袍,遇到隆重的節日,更要穿旗袍了”,劉方方介紹說。
辭舊迎新無疑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事情之一。對劉方方而言,自然少不了旗袍的裝點。“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吧,用一顆愛生活的心經營好自己的每一天”,劉方方解釋道。
采訪中,劉方方給人的感覺積極而明朗,“過年走親訪友的時候,這樣的生活狀態也能感染到周邊的人呢”,她很開心地告訴記者。
漢服祭祖最傳統
當劉方方們以旗袍的美妝點新春,漢服愛好者也以他們的方式,慶祝新年的到來。
“有一年過年,我們全家穿著漢服去萬綠園玩,有人就問我們,是不是韓國人,怎么穿著朝鮮服”,1月27日,記者在王冬霞家里采訪到她。她頭上梳著一絲不茍的發髻,身穿紅色漢服,坐姿端正。“現在很多人分不清漢服與 、朝鮮服”,王冬霞的丈夫田桂良補充道。
田桂良是海口市孔子學堂的“私塾先生”,一家四口人,都是漢服愛好者。或者說,他們都很喜歡傳統文化,并將此踐行于生活中。穿漢服,只是其中的表現形式之一。
“我們漢族人就要穿自己的衣服”、“穿自己的衣服過自己的年,這不就是傳統嘛”,一家人的回答出奇的一致。
“穿漢服過年挺好的,我就喜歡這樣穿”,田桂良14歲的女兒田育卿說。“她小時候就這樣穿,就接觸這些,時間久了,也不覺得有什么”,田桂良解釋說。
“我們都不是海南本地人”,田桂良講起老家的過年傳統。他說,在老家,家里有祠堂,每年過年,家族里的人就會去祠堂拜祭祖先,一大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慶祝新年。遷到海南之后,家里就只有四口人。雖然沒有老家的人多,但傳統不能丟。
“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們會穿著正式漢服禮服,拜祭祖先”,田桂良提起“家風”,滔滔不絕。“過什么節,穿什么衣服,這都是禮,都是有講究的,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他解釋道。
“我們北方人過年,可能不像南方這邊,會殺雞宰豬的,我們還是喜歡蒸饅頭,初一那天,還會蒸人頭饅頭”,王冬霞說。不同于田桂良的“家風禮儀教育”,王冬霞的年,似乎更接地氣,“人頭饅頭就是有幾口人,就蒸幾個饅頭,上面有顆紅棗,里面會包紅糖”,她邊說,邊比劃著。
“孩子過年會給大人磕頭嗎?”“這必須的”,田桂良脫口而出。“那要洗腳嗎?”“這個倒沒有,我們還洗得動”,他回答說,頓了頓,接著說,“其實我也不是那么刻板,非要追求一種什么樣的形式,只是為了給孩子樹立一種孝道精神”。
“過年走到街上,人那么多,有人看你們嗎?”記者問田育卿。“有”,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你介意這種目光嗎?”“我們只是穿自己的衣服而已”,小女孩回答。
這就是田桂良一家的邏輯,過自己的年,穿自己的衣服。
“我平時就是這個樣”
無論愛穿的旗袍的劉方方,還是“言必稱禮”的田桂良,均已進入不惑之年,那么新新人類呢?八零后九零后們又會如何選擇什么樣的“花衣服”過大年呢?
西方有諺語:“You are what you are wear。”譯成中文:衣如其人。誠然,尤其是女人,或多或少,都會在衣服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美麗傳奇,并美其名曰,這是一種生活態度。
這句話用于形容年輕一代,最為貼切。1月25日,當記者看到八零后女生張凱迪,一身棉麻文藝風,一看就是文藝女青年。
有些人,節日時才會盛裝出行;有些人,就像《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出去買碗面,都要打扮得很精致;還有一些人,節日與日常,都一個樣。
張凱迪就是最后一種人。張凱迪家住海口新埠島,是自由職業者,屬于SOHO(指居家辦公)一族。住在自己設計的房子里,有大大的窗戶,有一面“書墻”,屋頂上有玻璃,陽光可以透過屋頂,照射下來。張凱迪,捧著書,貓在沙發里,陽光打在她臉上,旁邊的窗簾被風輕輕吹起。
不管何時,出現于人們眼前的張凱迪總是一身棉麻文藝風。
采訪時,張凱迪倒沒有特地準備什么,一如既往地喝喝茶,看看書,聽音樂,畫畫,似乎外界的熱鬧都與她無關,她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身上這些衣服,都是我隨便穿的,舒服就行了”、“我平時就是這個樣”,她這樣說。
在采訪中,劉方方、田桂良、張凱迪,似乎也沒有因為過年,就表現出特別對待,她們只是在新春佳節,以“霓裳羽衣”裝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