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泱泱中華,炎黃貴胄,典章禮儀,廣筑金甌。垂拱八方,德披九州。華服炫目,道統長留。”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留下許多光輝燦爛的文化,漢服便是其中之一。
“泱泱中華,炎黃貴胄,典章禮儀,廣筑金甌。垂拱八方,德披九州。華服炫目,道統長留。”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留下許多光輝燦爛的文化,漢服便是其中之一。
2003年11月22日,河南省鄭州市一個名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穿著由薄絨深衣和繭綢外衣組成的漢服,在市區的廣場、公園、商場穿街走巷。他穿著在日常生活中絕跡了幾百年的漢族服裝重現街頭,引起社會的關注,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響應,并在全國掀起漢服復興的浪潮。
近年來,這股浪潮逐漸在樂山興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特別是2010年以后,每逢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我們總能看到一群人穿著漢服,以最傳統的方式慶祝節日,為古老的嘉州城平添了幾分古韻。
1.首個“漢服日”振興傳統文化
11月22日下午,中心城區嘉定坊分外熱鬧,一場集體漢服 ?”走出家門,總免不了行人奇怪的眼神和質疑,這讓歐陽云霽很困惑:“明明是漢族的傳統服飾,怎么大家會是這種反應?”這時,她突然意識到:這樣的傳統文化似乎早已被人們遺忘。
“有一天,穿著漢服的人走在街頭,行人不再指指點點,而是很坦然地接受,并且知道,這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服飾,多好!”張靜羽說,這是她的夢想。這幾年來,她也一直在為“這一天”的到來而努力著。
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在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節日里,歐陽云霽總會和同伴身穿漢服,走上街頭,遵照傳統文化,舉辦活動,向人們展示漢服文化與傳統禮儀、民間習俗。“端午節我們會包粽子,還會舉行射五毒、斗蛋、斗草這樣的小游戲。平時眉山、樂山的漢服愛好者們也常常會一起做活動,我們想通過有趣的事情,讓更多人了解漢服。”歐陽云霽說。
經過5年的努力,西蜀漢嘉州禮樂社從最初的幾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長期性參加活動的人數達到50人,其中有不少大學生。在歐陽云霽看來,大學生參加這樣的社團,學習傳統文化、禮儀,對于提高自身修養有很大幫助。但是,她也希望有更多中老年人加入到社團中,她說,傳統文化需要代代相傳,中老年人如果愿意去了解它,那他們的下一代就更有機會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我以前覺得,傳統文化就像心靈的一片凈土一樣,總是那么高高在上,接觸多了才漸漸意識到,這么好的文化應該被大眾了解,應該體現出它的價值,而穿上漢服,就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種敬仰與尊重。”歐陽云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