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霞映紅長空,層林點染碧草。幾列穿著漢服的年輕人手持長弓,相互拱手致意,和著古典音樂的節拍,挽弓搭箭……
晚霞映紅長空,層林點染碧草。幾列穿著漢服的年輕人手持長弓,相互拱手致意,和著古典音樂的節拍,挽弓搭箭……
這不是古人射藝,而是近日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舉行的“2015全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邀請賽”的場面。歷史悠久的傳統射箭,在競技體育“一統天下”的當下,峰回路轉,“重回”中國校園,重新成為年輕人修養品德情操、倡導君子禮儀、追求體態與心志正直的載體。
在來自全國39所高校的244名選手中,21歲的羌族女生邱容一身紅色漢服,英姿颯爽。兩年多前,她從四川北川剛考入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就加入了學校射藝協會。
“最開始是射箭老師帥氣的外形吸引我,后來我漸漸感覺不同于單純強身健體、爭強好勝的競技體育,傳統射箭讓我更注重內心修為以及身心平衡,從中明白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邱容說。
“你看,從射出的箭,就能看出射者的內心是波動還是平靜。實際上,射者第一位的追求不是環數和名次,而是做一名正直的人,任何時候都要體態正直挺立、心志中正不偏。”邱容說。
文質彬彬的王曾頤,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經濟學專業的二年級學生。今年初,學校開設傳統射箭課并成立“觀德射藝隊”,他主動報名參加,一周五天,每天訓練一小時。
“傳統射箭遠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簡單。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們就不再單純把弓箭作為狩獵、打仗的武器,而是看作文明教化的器械。傳統射箭在形式上為競技,內核卻是精神道德的培養與文化禮儀的修習。”王曾頤談起傳統射箭頗為自豪。
這名20歲的大學生告訴新華社記者,接觸傳統射箭一年來的主要收獲,并不是射箭技藝,而是從中了解了中國傳統禮儀,與“謙虛、誠實、沉穩、專注、內省、進取”等美德靠得更近了,面對傷痛與困難的忍耐力與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傳統射箭講求‘心平體正’,我從中領悟到凡事都要認真付出并盡可能減少變量。以此心態對待學習和生活,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王曾頤說。
今年75歲的徐開才是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名譽主席。早在1959年新中國第一屆全運會上,徐開才就榮獲男子射箭全能冠軍,并曾打破兩項射箭世界紀錄。近20年來,徐開才一直致力于傳統射箭運動的復興,看到全國39所高校學習傳統射箭的大學生云集上海,他高興地稱之為“傳統回歸”。
據徐開才介紹,中國有關傳統射箭的正式比賽止于1957年,其背后原因正是那時引進了現代射箭運動,傳統射箭在許多地方逐漸沒落。
“傳統射箭更注重過程,要求內外兼修,講求‘射以觀德’。它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還是文化與哲學的載體,中國古人早已將其上升至鍛煉品德修養的藝術層面。這個寶貝不能丟!”徐開才對新華社記者說。
在新著《射藝》一書中,徐開才強調,傳統射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傳統弓射箭訓練,不僅是體質和射箭技術的訓練,更是心理品質和心理定向的訓練。他認為,傳統射箭“重回”校園并進一步推向社會,“并不是單純為了培養未來的世界冠軍,而在于提高全民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
34歲的張波博士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專門從事傳統射箭的教學研究工作,并被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任命為《中國傳統射箭段位制》制訂工作負責人。他告訴新華社記者,在上海市教委新近發布的《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的工作通知中,射藝(傳統射箭)成為首選項目,并委托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在全市大中小學進行推廣。最近,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又領全國高校之先,牽頭成立了上海市大學生體育協會射箭分會,并舉辦了全國射藝師資培訓班。
“傳統射箭深厚的人文底蘊正在重新被人們理解和重視。傳統射箭‘重回’校園,與生命力最為旺盛的大中小學生結緣,將會產生積極、持久的物質與精神力量。”張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