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名女教師身著漢服走進課堂,通過開展講解、歌唱、舞蹈、繪畫、游戲等漢服活動形式,讓學生正確認識了漢民族的服飾,了解到傳統漢服文化和現代文明禮儀的融合,讓學生們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所蘊含的價值取向、道德禮儀、行為準...
五名女教師身著漢服走進課堂,通過開展講解、歌唱、舞蹈、繪畫、游戲等漢服活動形式,讓學生正確認識了漢民族的服飾,了解到傳統漢服文化和現代文明禮儀的融合,讓學生們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所蘊含的價值取向、道德禮儀、行為準則、教育理念等內容。
近年來,四河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認真做到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通過這次漢服走進課堂活動的開展,學生們知道了——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于周朝,傳承于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漢服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大多數人對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缺乏了解,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漢服就是漢朝的衣服,漢朝的服飾只是漢服系統中的一部分。清朝時期,由于 ,漢服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300年,現在人們只是模糊的把它定位成古裝,其實它是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和其他各民族的傳統服飾一樣,漢服承載了漢族千年的文化。
今后,四河學校傳承漢服文化弘揚文明禮儀的美德教育活動將持續開展下去,為提升學生們的審美素質和文明意識邁出關鍵的步伐和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日,陸良縣中樞街道四河小學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禮儀,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傳承優秀漢服文化的積極性和熱情,教師們傳承國粹身著漢服走進課堂,讓傳統禮儀文化和現代文明言行溢滿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