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無論是漢的大氣,晉的飄逸,唐的開放,還是宋的端莊,明的中和,漢服都深深植根于漢民族光輝璀璨的歷史文化中。
漢服,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無論是漢的大氣,晉的飄逸,唐的開放,還是宋的端莊,明的中和,漢服都深深植根于漢民族光輝璀璨的歷史文化中。
試想漫步在粉墻黛瓦的舊巷中,廣袖飄飄,衣袂搖搖,身著漢服的姑娘翩躚而過,恍惚走入了李易安筆下“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場景。
10月31日,在“生活著的千年古鎮”——西塘,一場漢文化的盛典如約而至,無數的期許中,第三屆漢服文化周強勢襲來。
古鎮與詞作家攜手
展現中華禮教文化“這些人穿的衣服真好看,像拍戲一樣,我們那里可沒漢服節。”西塘古鎮煙雨長廊上,管老太臭豆腐店門口賣豆花的姑娘來自四川。到西塘不足兩個月,她儼然已經陶醉于這白墻黑瓦、小橋流水的江南韻味中。
姑娘告訴我,她不敢穿漢服,覺得不好意思。和大多數人一樣,她對漢服有著一絲誤解和疑慮。
記得方文山老師曾經說過,漢服并不是漢朝才有的衣服,而是漢民族近三千年來的傳統服飾。自2013年起,西塘與著名詞作家方文山攜手,揭開了“漢服文化周”的序幕后,經過這三年的弘揚建設,西塘已經成為展示、宏揚國學與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基地。
記者了解到,本屆漢服文化周從10月31日持續到11月4日。除按照前兩屆的慣例,由方文山親臨現場之外,像射箭比賽、漢式集體婚禮、國學·四藝等活動,都將在漢服文化周中首次登場亮相,展示漢文化的價值與魅力。
傳統加時尚 二次元也可以很瀟灑
來自諸暨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的小孫和來自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的小馮是高中同學,進入大學后,由于共同的漢服愛好保持著聯系。
“聽學校社團的學長學姐說西塘有這個活動,我們30號就趕過來了。沒想到有這么多同袍聚集在這里,聽說還有國外的留學生特意趕回來參加這個盛典。”
而嘉興本地未央漢服文化社的資深同袍“竹葉”告訴記者,自己是第一次參加西塘漢服文化周。“這個活動真的很好,匯集了全國的漢文化愛好者,在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鎮里,我們來回穿梭,仿佛回到古時。”
其實,每一年的漢服文化周都離不開漢服愛好者的支持,他們沒有統一的組織,沒有官方輔導,單憑自身能力去運作和延續傳統漢服、漢文化的生命,非常值得敬佩。
一般來說,漢服同袍大致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漢服愛好者,二是漢服生活者,三是漢服復興者。
漢服是衣,也最外顯于古鎮的文化,傳統且鮮明的色彩將讓大家古鎮西塘有更深層次的了解。現在,西塘將漢服再一次普及,營造一種傳統古鎮的生活氛圍。
千人參與 傳統活動迸發異樣光彩
彎弓搭箭,百步穿楊,這樣的場景在古裝影視劇里經常見到。但如果問你會不會?估計應者寥寥。中國古代“六藝”之一的射箭,如今只是一項“小眾”運動。
本屆漢服文化周上首次亮相的“2015全國首屆西塘杯傳統射箭邀請賽”中,不止是“射箭”,其中射藝更是包含了對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勵煉的哲學內蘊。另外,文化周上還有塘風集體婚禮。婚禮采用唐制婚服,由方文山先生作為證婚人,見證20對新人在古鎮西塘以華夏古禮結為夫妻。婚禮結束后,新人們結對游湖,經過西塘小桐街東側的“送子來鳳橋”,為新婚生活寄予美好的寓意。
據西塘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管理委員會主任陸勇偉介紹,本次文化周活動吸引大批漢服同袍、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及游客的參與。目前,參與本活動的全國各地同袍人數已達數千人。
“漢服文化周慢慢發展到現在,傳統愛好者越來越多,隊伍也逐漸龐大,年齡結構也越來越寬泛。我們古鎮只是提供一個平臺,希望更多喜歡漢服、熱愛漢服的國人們參與進來。”陸勇偉表示。
漢服與古鎮結合
弘揚民族文化“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入夜,漫步在西塘的石板路上,高低不齊的磚木結構房屋,鱗次櫛比,檐牙交錯,一望無際。在臨河的廊棚下,似乎聽見遙遠的輕吟,似乎聞到古老香爐里發出的幽幽清香。漢服閃耀下的西塘,讓人仿佛走在某一段時光隧道里。
“西塘漢服文化周,就是通過漢服與古鎮的結合,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讓全世界的漢服同袍了解西塘,熱愛西塘。”西塘的工作人員陳康告訴記者。
而作為活動發起人、著名的詞作家方文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漢服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已經中斷了360多年,很高興西塘對于漢服文化周的大力支持。漢服文化的傳播重點是延續,延續漢服復興的這個使命。同時要把漢服文化周打造成為西塘的文化名片,提起漢服,就想到西塘。”
“回雪流風,身姿綽約”,彈奏出一曲悠長纏綿的古韻歌謠。西塘,在擁有了這一切之后,必將煥發出不同的風韻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