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下午至晚間,廣州博物館舉辦首屆“鎮海樓之夜”活動——“層樓晚望 明月共賞”2015年中秋燈會。活動邀請廣州嶺南漢服文化研究會60余名工作人員為大家奉獻震憾人心的漢服漢禮展示、溫馨動人的祭月迎寒儀式和優美的漢服舞蹈,此外還有燈謎競猜、花燈...
近300名漢服復興者齊聚鎮海樓
9月26日下午至晚間,廣州博物館舉辦首屆“鎮海樓之夜”活動——“層樓晚望 明月共賞”2015年中秋燈會?;顒友垙V州嶺南漢服文化研究會60余名工作人員為大家奉獻震憾人心的漢服漢禮展示、溫馨動人的祭月迎寒儀式和優美的漢服舞蹈,此外還有燈謎競猜、花燈制作、射藝(傳統射箭)體驗、傳統女紅(gōng)展示等豐富內容。
“五嶺北來,珠海最宜明月夜;層樓晚望,白云猶是漢時秋”,在晚會開始前,觀眾們在博物館工作人員指引下登上古樓,參觀樓內陳列,倚欄賞月,誦念胡漢民的名聯。這是廣州博物館近30年來首次嘗試夜間開放,也是廣博第2次與嶺南漢服共同舉辦的大型公益性傳統文化活動,去年的端午習俗體驗活動,由嶺南漢服帶來的祭祀屈原大典和端午民俗體驗受到了市民游客的追捧。今年中秋由于現場承受人數有限,報名截止后還有大量漢服同袍和普通市民多方聯系想要參加,可見影響之廣泛。
據悉,本次至少有350人參加本次燈會活動,在鎮海樓共度佳節,體驗漢服文化的濃厚傳統氣氛,其中通過嶺南漢服報名者達到220人,加上工作人員,共有300多人身著漢服,場面甚為壯觀,此外還有大量普通市民和外國人士參觀?;顒拥玫搅恕堆虺峭韴蟆?、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報道,活動的宣傳效果非常成功。
漢服復興者借助傳統節日宣傳民族文化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數千年來傳承發展的民族服裝,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那么漢服是如何中斷和消亡的,又為什么會復興?
2003年,一群漢服同袍開始通過網絡和線下艱難地宣傳漢服,華夏衣冠才開始重現神州大地并走入千家萬戶。隨著全國各地和海外華人聚集地漢服宣傳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漢服愛好者與復興者群體的不斷壯大,漢民族傳統服飾開始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一面。
漢服復興者堅信,宣傳漢服可以通過服飾的外在展現來帶動傳統文化的復興,還可以很好地強化中華民族認同精神。漢服的華美、舒適、優雅,也是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穿著的重要原因。
據嶺南漢服活動組織者介紹,漢服同袍從不同地方聚集一處舉行中秋活動,一是穿上漢服集體體驗傳統的中秋氣氛,二是希望發揮示范和帶動效應,吸引更多人關注漢服、穿上漢服,學習漢服背后的傳統文化知識與理念。此外,大家也借此機會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擴充朋友圈,廣州的漢服復興者群體也因此日益壯大。
傳統的中秋文化以拜月為核心,游賞、觀燈等都是祭月衍生的習俗。中秋的魅力,因為祭月的溫馨和動人而彰顯出來。這樣的女子拜月儀式和祭月文化,“是多么美好的民間信仰和多么虔誠的生命祈禱。”當代漢服復興先驅溪山琴況曾指出,“復興漢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國重建和發揚華夏生活方式,讓我們的親人、朋友、同胞共享華夏禮儀、節日等帶來的文化滋養和生活愉悅,共同感受華夏文化帶來的生命幸福。所以,漢服、華夏文化的復興,是屬于全社會的,我們現在搞各種集體漢服活動,只是起一個探索和示范的作用。”